云南江城:村美民富产业兴 沿边村寨好日子
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勐桑洛广场,有四棵千年榕树,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停僮葱翠,本深末茂。
古榕树下,三江河畔,生活着 12.87万江城儿女,其中哈尼族、彝族、傣族、瑶族、拉祜族等24种少数民族人口占比80.5%,他们如同这枝叶繁茂的榕树一般,相互间枝叶交错,合抱而生。
吊脚楼下挂满金黄色的玉米。人民网 虎遵会摄
2021年11月17日至18日,云南省召开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情况总结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启动现场会,提出“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小康村,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江城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同时又是云南唯一与老挝、越南两国接壤的县城,当地干部群众心连心,聚焦县域建设和发展问题,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如今,在这座边境小城,群众居住环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腰包更“鼓”了……曾经偏远闭塞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航拍江城县整董镇。人民网 虎遵会摄
村庄“颜值”高起来
一条宽敞平坦的石板路,连通着勐桑洛广场,又蜿蜒通达整董镇城子三寨家家户户。石板路两旁,傣家小院鳞次栉比,芭蕉树、芒果树、大丽花点缀房前屋后。
沿石板路直走三四十米,村口位置是党员户、致富带头人赵珍家——宽敞明亮的两层傣式干栏建筑内,家具整齐摆放,院落干净整洁。
在赵珍看来,若用一个词形容近些年寨子环境的变化,那一定是——翻天覆地。2015年以前,这里还是人畜混居,两层木屋中,一楼养猪、牛、鸡等家畜,二楼住人。由于没有排污设施,污水只能肆意倒在路上,下雨天污水混合着粪便,散发出阵阵臭味。长期住在这样的环境下,村民的健康也得不到保障。
2015年以来,得益于政府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工作:房屋修缮、人畜分离、基础设施提升、排污管道建设……一项项措施,让城子三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变好了以后,大家私下还会比拼谁家的卫生打扫得最干净,谁家的小院装饰得更漂亮。”赵珍指着院里一盆盆青翠茂盛的绿植说道。
寨子美了,游客也多了。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把一楼装修成了铺面,售卖手工艺品、民族服装,供应傣族美食等。生意最好时,日均收入超5800元。
玉段家位于寨子的中央位置,自打一楼的“玉段傣装店”开业后,客流就源源不断。曾经被她当做兼职来做的服装生意,如今已成为她收入的主要来源。
“现在已经有些忙不过来了,每天只能加班加点去赶制客户的订单。”说话间,玉段顾不得抬头,面前的缝纫机被踩得飞快,伴随一阵“吧嗒吧嗒”的声响,约一米长的布料如流水般从手中滑落。
傣家寨子的吊脚楼。人民网 虎遵会摄
老百姓日子“牛”起来了
“哞……哞……”
7月初,在江城县勐烈镇晨源黄牛养殖场,一头母牛刚刚诞下小牛,李思晨正忙着招呼工人续水喂食。
勐烈镇拥有丰富的天然草场资源,黄牛养殖历史悠久。黄牛肉质密实少脂、口感鲜嫩,深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为壮大肉牛产业,江城县积极探索肉牛产业发展新模式,把勐烈镇大寨村作为肉牛养殖试点村进行建设,通过“肉牛+保险+信贷”的模式,强化金融服务肉牛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了“群众无钱养牛”“养殖风险无保障”“金融政策不贴身”等一系列问题。
正是瞧准了这一机遇和商机,2016年,李思晨从云南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凭着身上的一股“牛劲儿”,李思晨先后开办了江城晨源黄牛养殖场、江城晟鑫养殖专业合作社、江城县绿创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2018年后,随着“江城黄牛”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遗传资源正式进入国家畜禽遗传志名录,曾经养在深山人未识的江城黄牛,知名度不断提升,身价也随之倍增。不仅农户养牛的积极性高涨,省内外企业也纷至沓来寻找商机。截至2022年3月,江城全县肉牛存栏量达4.6864万头。优质饲草种植面积18380.1亩,牛舍面积100672平方米。
李思晨的生意也乘着政策的“东风”,迅速扩大规模。“江城黄牛目前的市场价大约是41元/公斤,通过引进能繁母牛和新品种进行杂交繁育,现在每头牛的重量能增长至400公斤左右。除去日常开销和工人工资,我每年约有50余万元的收入。”在李思晨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有26户村民从事江城黄牛养殖,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能繁母牛400余头,服务养殖户200余户,带动周边农户就地就业100余户,每年培训农户1000余户。
眼下,李思晨计划再把生意做大些,带动更多的农户增收致富,让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牛”。
施玉兰(左一)参与边境巡逻防控。江城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人人皆是戍边人
国门寨位于江城县曲水镇西南部,与老挝、越南接壤,边境线全长12公里,是2018年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起的村寨,居住有37户140名村民。
受益于政府政策的扶持,国门寨现在已彻底摆脱贫困局面,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变,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500元。
边疆稳则国安宁。为守好祖国的边境线,国门寨党支部党员主动带头承担起边境义务巡逻、边境疫情防控等工作,以党建引领边境管控,全面筑牢防疫防线。通过实行先锋队包组,先锋队员包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国门寨形成了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局面。
在国门寨,提起妇女主任施玉兰,不少人都会为她竖起大拇指。
“她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平时话也不多,但做起事情来雷厉风行,工作也比旁人能吃苦。”国门寨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黄有富言语里充满了敬佩之情。
作为一名曾经的建档立卡户,施玉兰在政府的帮扶,搬出了茅草房,住进了砖瓦房,还在村民的举荐下当上了妇女主任。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初,施玉兰主动投身到边境疫情防控及巡边护边的工作中,还义务为守边值勤人员烧水、做饭……在施玉兰的心中,爱国不分男女,守边也没有性别之分。在她的带动下,寨子里有25名妇女也相继参与进来,她们坚韧不拔、敢于吃苦、甘于奉献,在边境线上绽放出一道最美的巾帼“风景线”。
2021年,国门寨被列为江城县“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示范点之一。
日前,随着护边队伍的不断充实扩大,国门寨的妇女们已逐渐不再承担边境巡逻管控任务。但只要有需要,她们还是会到卡点帮忙。施玉兰也将自身精力更多地放在了村寨治理上。
在“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这份信念支持下,在国门寨,在江城县,一幅边境安宁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画卷正徐徐铺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