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要闻

云南昌宁:民族团结幸福多

人民网记者 程浩
2022年07月20日08:36 |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小字号

夏日,走进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的村村寨寨,所到之处,村寨美丽、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处处呈现着当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来的可喜变化。

昌宁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多年来,在党领导下,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共绘着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

帕旭芒石寨自然村里民族文化元素不少。李晓超摄

帕旭芒石寨自然村里民族文化元素不少。李晓超摄

搬得出更要扎下根

小湾水电站是国家重点工程,为推动水电站开发建设,1993年,昌宁县启动小湾水电站移民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3.16亿元,搬迁安置1284户5225人。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他们扎下根来。”昌宁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介绍,为了让移民群众扎根,当地党委政府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组织各类技术培训,引导移民群众发展种养殖业,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他们增收致富。

在昌宁县相关职能部门上述负责人看来,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帮助移民群众完成的,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移,而是生活状态的变化。

“移民到湾甸后,我们种植反季节蔬菜,收益非常好。现在,从人居环境到衣食住行,生活改观很大。”搬迁户殷佳鸿说。

更重要的是,“搬进新居后,原先住在这里的傣族乡亲们帮了我们很多忙,大伙彼此尊重,非常团结,谁家有事,大家一起帮忙,亲如一家。”殷佳鸿接着说。

扎下根后如何富起来

7月上旬,昌宁县湾甸乡热浪翻滚,果林碧绿,田野青葱。

湾甸乡有“天然温室”之称,特别适合种植冬早蔬菜、热带优质林果。为此,乡党委政府推进“产业组织化”工作,发展“万亩蔬菜、万亩西瓜、万亩林果”3个万亩规模农业产业。同时,当地以招商引资引进科技示范类龙头企业的方式,采取“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完成“千亩柠檬、千亩沃柑、千亩葡萄、千亩芒果”4个千亩农业科技示范庄园建设,团结带动各族群众稳定增收。

“经济发展了,大家的生活自然就好起来了。”来到湾甸乡上甸社区,道路宽敞整洁,一排排路灯、一幢幢民居排列在两侧。在搬迁户李斌华家的三层小洋楼,里里外外窗明几净,院子里鸟语花香,屋里各种电器一应俱全。

移民户赵正康是第一批搬迁安置的移民。现在,仅种植果蔬一项,他家每年收入就达到10万元。他说,搬迁过来的10多年里,自己亲眼见证了搬迁群众的变化:耕地再不用老牛,人畜饮水再不用徒步数公里到黑惠江边人背马驮运送,产业也在变化,生活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帕旭芒石寨自然村里民族文化元素不少。李晓超摄

帕旭芒石寨自然村里民族文化元素不少。李晓超摄

同心浇开幸福花

来到湾甸乡上甸社区的帕旭芒石寨自然村,一幅幅展示民族团结的精美壁画向人们展示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风貌。

帕旭芒石寨自然村是AAA级美丽乡村、AA级旅游景点,除了巩固提升传统的水稻、果蔬、生猪等种养殖产业外,当地先后资金800多万元,对村里的道路、文化活动室、泼水广场、傣族特色民居进行了提升改造,并新建了太阳能路灯,布设了污水收集处理和消防布置,以此来发展乡村旅游。

每天傍晚,在耈街乡土皮太村的民族文化广场上,村民们都会自发来到这里,或邀约打歌,或到广场旁边的民族文化传习馆里跟文化传承人学习刺绣、纺织等非遗技艺。

“在这里,各民族大家不分彼此,共享发展成果。”土皮太村党总支书记李德坤说。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扶持下,全村建成了1个民族文化广场1个,5个村级活动室,培养市、县级非遗传承人82名,织布、纺线、射弩、刺绣、苗族盛装展示、打歌等项目已被列入各级优秀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止土皮太村重视非遗传承。昌宁县民宗局局长李永周介绍,“十三五”期间,当地通过对少数民族歌舞、语言文字、民族服饰、民族传统习俗等民族文化项目的实施,既让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了挖掘、传承和保护,又让民族文化得到了大交流、大融合。

石榴籽心贴心。如今在昌宁,极目之处,绿水青山,大道纵横,文化繁荣,产业兴旺。在党领导下,民族团结和谐和顺、经济社会繁荣稳定的“幸福花”正在昌宁竞相绽放。

(责编:徐前、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