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赋:情系高原特色渔业
“云南是我国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省份,淡水鱼类种数占全国的39.9%,云南省土著鱼种有594种,特有种多达255种,均居全国之首。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潘晓赋说,多年来,自己与团队成员致力于将云南的鱼类资源发展为水产种质资源,推进保护与利用齐头并进,为云南高原特色渔业发展贡献力量。
2004年,潘晓赋与团队成员开始进行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技术攻关和选育研究,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18年滇池金线鲃优良水产新品种——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正式获得农业农村部的官方认定,获得了水产新品种证书,实现了云南省水产新品种的“零的突破”。这是云南省第一个水产新品种,是中国西南第一个水产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
“20世纪60年代前后,滇池里的金线鲃比较多。在滇池周边老渔民的回忆中,金线鲃夜里十分活跃,一点都不怕人,价格比一般鱼要高。但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滇池金线鲃从滇池湖体内消失。”谈及选育研究的初心,潘晓赋表示,一个物种的消失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来说是致命的,让几乎绝迹的物种能够重返自然这是动物研究者的梦想。
为使滇池金线鲃免于灭绝,潘晓赋与同事开始对滇池及其周边水域开展调查,走遍了滇池周边大大小小100多个龙潭(小的水域),最终发现11个龙潭里有滇池金线鲃,并在获得相关部门特批后,从嵩明县白邑黑龙潭进行引种。2004年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昆明大板桥建立了珍稀鱼类繁育基地。经过3年的技术攻关,团队在2007年终于攻克了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技术。
“滇池金线鲃曾是滇池流域的经济鱼类,人工繁殖成功保障了滇池金线鲃不会灭绝,但关键还是要让滇池金线鲃再次回到百姓的‘菜篮子’。”在潘晓赋看来,实现滇池金线鲃可持续利用才是真正的保护。经过团队连续4代高强度选育,最终选育出滇池金线鲃优良水产新品种。近年来,潘晓赋与团队一直在昆明、曲靖、普洱等地开展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的推广示范,累计示范面积1000余亩,累计增产4000万元。其中,在助力山区群众脱贫中,这一新品种因其可在山区小水塘和稻田繁育的特性,受到群众的欢迎,推广面积达500余亩。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选育成功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起点,云南高原育种环境与热区相比,高原的高寒、高海拔和强紫外线持续高强度对物种进行选择,造成同一物种有丰富表型,我们通过表型解析和性状挖掘来创制新品种,进而加快育种进程。多年来团队立足于高原,挖掘土著鱼类的优良性状,还选育出软鳍新光唇鱼‘墨龙1号’等品种,具有发展潜力的 ‘鲃优1号’和鲤远缘杂交新品种‘金元鲃’也正在选育中。”潘晓赋说,云南有着发展高原特色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自己将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入科研攻关,进一步突破良种匮乏、资源衰退、苗种制种难度大等技术瓶颈,争取以更多的成果让水产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记者 季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