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盛放洱海之源

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这里生活着24.81万人,有26个民族,其中,白族人口占63.1%。长期以来,各民族群众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生产生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云南洱源,不论城镇还是农村,学校还是社区……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放。
庄严肃穆的邓川法庭。杨若兰摄
邓川法庭,司法为民促团结
邓川人民法庭位于洱源县的南大门,服务邓川、右所两镇,两镇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长期以来,邓川人民法庭坚持公正司法、为民司法,有力促进了辖区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走进庄严肃穆的邓川人民法庭,有一间特别的、充满民族特色的调解室。这里是邓川人民法庭利用民族语言传递法治之声的一个重要场所。
多年来,邓川法庭设立“阿鹏特色调解室”,选配通晓当地白族语言、彝族语言的法官,特邀调解员等开展工作,用听得懂的语言、能理解的法理、易接受的方式与少数民族群众沟通,既打开了“法结”,又解开了民族群众的心结。
56岁的孙平就是一名特邀调解员,他会说白族话、懂当地风土人情,还曾担任村干部,有调解村民矛盾的经验。2021年,他成功调解了134起群众纠纷案件。他说:“我们通过推心置腹地调解,不仅让群众明白了法理、解决了矛盾纠纷,还帮他们节约时间和减少诉讼成本。”
洱源县玉湖社区一角。杨若兰摄
玉湖社区,民族工作无小事
在洱源县城老城区,有一个玉湖社区,社区人口有11437人,由8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一直以来,玉湖社区坚持“民族工作无小事”,服务好社区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整个社区呈现出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
去年2月,玉湖社区服务站立足于民族群众的现实需求,设立了民族专项岗,处理辖区内各种民族事务,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白族“金花”杨炫芝是社区的一名民族专干,她对于社区群众的民情民意比较了解,也熟悉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面对不同民族的群众,杨炫芝都会尊重对方的民族风俗习惯,把民族团结落实到工作细节上,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杨炫芝的办公桌上,有一本记事簿,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社区为民服务的每件事,小到居民家的一些琐事,大到出行难题、公共场所建设,大家反映的问题和困难都会事无巨细记录在册。然后,社区想方设想去处理,解决好后再去请反映问题的群众评价是否满意。
有时候,杨炫芝也会和同事走上街头,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进一步交流、培养、融洽各民族群众感情。
洱源县宁湖第二小学六年级二班正在上课的小学生。杨若兰摄
宁湖二小,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风景秀丽的茈碧湖畔,洱源县宁湖第二小学六年级二班的教室里,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学生们正认真学习,书声琅琅。
这所学校的在校学生有1301名,78.7%都是少数民族,学生由20个民族组成。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作用,坚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融合,在学生心中播撒下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
该校校长余健介绍,宁湖二小有着颇具特色的“六个一”活动,即让学生会作一幅民族团结进步题材的书画、会跳一个民族舞蹈、会讲一个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会唱一首民族团结进步歌曲、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征文比赛、组织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演讲比赛。一届又一届孩子,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热情。
通过多年积累,学校建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在教室、走廊、校园橱窗等场地,处处展示着学生创作的扎染、手工、书法、绘画等作品,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每到课间,学生们便三三两两去参观,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特邀调解员孙平。杨若兰摄
福和村,民族群众齐奔致富路
沿着远超“十八弯”的山村公路驱车行驶两小时,来到马鞍山下小峡谷中的福和村。福和村隶属洱源县牛街乡,村民以白族为主,位于洱源、鹤庆、剑川3县交界处,平均海拔2700米,曾是省级高寒贫困重点村。
然而,近年村民种植的大荚豌豆竟能走出大山,漂洋过海出口到国外。白族村民罗桂林已经72岁了,身体依然硬朗,每天,他都会到自家的豌豆田里转一圈,摘摘枯叶、除除草。去年,他家种了3亩大荚豌豆,由于管理精细,产出的豌豆品质好,每亩能卖到八千多元。
“这里旱地、荒地、荒坡多。过去,村民只能种点玉米、土豆糊口。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等的实施,村民在大片的山坡上种起中药材、大荚豌豆、种薯等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6316元跃升至2021年末的11766元,大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吉昆说。
据了解,2016年以来,两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项目落地福和村。得益于此,福和村修建了村民议事中心、民族文化活动中心,实施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还扶持村民种植250亩马铃薯、52亩中药材,养猪96头,养牛128头,养羊112头。
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培植产业,福和村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进一步带动全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杨若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