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双江:从“想飞”到“先飞”

2020年05月19日09:59  来源:云南日报
 

俯瞰营盘村

营盘村烟农进行烤烟点苗

双江,全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主体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澜沧江、小黑江在这里相交相融,23个少数民族长期的和谐共生造就了这里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

围绕“小康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发展目标,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双江从引导贫困群众树牢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入手,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消除素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瓶颈制约,切实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零风险确认压责任保质量、双承诺确保脱贫不脱帮扶、乡村振兴带动脱贫成效巩固……随着各级帮扶力量的汇集,激活“飞的意识”后,双江各村各寨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先飞的行动”得以不断呈现。

把促进增产增收作为谋划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说起近年来村子的巨大变化,营盘村党总支书记赵福华乐呵呵地表示,随着进村道路和产业道路的通达,营盘村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凭借着以烤烟、甘蔗、茶叶为主的产业发展,逐步过上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营盘村是双江的烤烟种植大村,2019年发展烤烟2572亩,收入达937万元,其中91户贫困户从中受益,该村新寨组村民钟跃祥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种烤烟前,家里上有生病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的两个女儿,收入只有9000多元的甘蔗款,我偶尔出去打下零工,但也总是入不敷出。”说起曾经艰难的生活,钟跃祥连连摇头,直言连孩子读书的学费也得靠亲戚借钱周转。

抬头是巍峨高耸的大山,脚下是崎岖难行的蜿蜒小路,虽然距乡政府仅15公里,但过去落后的交通让钟跃祥等营盘村百姓看不到发展的希望。2014年,随着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通村到组,曾经闭塞、保守的营盘村开始寻求改变。“看到其他村的老百姓都骑上了摩托车,盖起了新房,我们再不发展就晚了。”赵福华回忆,在部分村民的主动申请下,最终村里确定将发展烤烟产业作为促进老百姓增收的重要手段。

本着试试看的心态,钟跃祥和妻子第一年种下了8亩烤烟,扣除生产成本后拿回了1万余元的纯收入。“当时觉得种烤烟应该可行,总比过去‘看天吃饭’要好得多。”钟跃祥说,随着管理和技术的逐步完善,以及烤烟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自己家的生活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家里共种植了22亩烤烟,年收入首次突破了10万元。

今年31岁的李金祥也是营盘村第一批从烤烟种植中尝到甜头的村民之一,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去年他种植的31亩烤烟实现了15万余元的收入,农闲时还外出跑起了运输,这也为李金祥带来了7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大家根本闲不住,种烟的从早忙到晚,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李金祥说,如今大家都想把日子越过越好,过去村里保守、落后的思想状态得到了极大改观。

按照“能种则种”的发展思路,目前营盘村过半农户都发展起了烤烟种植,其中80余户烟农收入均超过了10万元。2019年,营盘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5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884元。同时,当地还引进起了桑蚕养殖、柑橘种植等特色产业,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为老百姓的长期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把提升人居环境作为营建美丽村寨的新支点

近日,记者来到忙糯乡小坝子村,只见田间地头村民们忙着春耕备耕,村子四处也是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村民们忙着在路两旁种植花卉,铺设地砖打造森林栈道,编织家门口小花园、小菜园的装饰栅栏……

小坝子村党总支书记申显学介绍,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全村父老乡亲共投入13000余个义务工,主动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让村子更加宜居宜业的同时,助推绿色生态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作为忙糯乡曾经的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小坝子村是一个以汉族、拉祜族为主的聚居村。脱贫攻坚开始以来,当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以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等措施发展产业,极大地充实了百姓的腰包,并于2018年实现脱贫出列。

在村里,记者碰巧见到了同样远道而来的双江拉祜族研究协会副会长李跃兰,她受村“两委”所托,前来帮助小坝子村发展产业,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因为偏居深山,我们的少数民族群众有的存在见识不足,发展意识不够的问题。”李跃兰说,通过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打歌跳舞中潜移默化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和环境意识的培养,拉祜族同胞激发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过去村里白色垃圾遍地,家里鞋子杂物随便乱扔,就算想邀请亲朋好友到家里坐坐也会觉得不好意思。”申显学表示,自去年各个村民小组成立村民理事会以来,党组织+理事会+群众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大大增强了老百姓投身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积极性。同时,小坝子村借助党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力量,以“三个引领”点燃了群众建设美丽新家园的热情,形成了干群一心打好脱贫攻坚战、携手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接受采访时,小坝子村新寨组村民理事会会长袁时旺正驾驶车辆给新植花卉浇水,忙碌之余他欣喜地表示,如今不管是每周例行的大扫除还是涉及村庄建设的投工投劳,只需理事会通知到户,大家都热情高涨地投身其中。如有修路等建设需要,不少百姓还主动拆墙让地,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充满干劲的小坝子村老百姓正用自己的行动将这句话一步步变为现实。今年以来,小坝子村提出要打造集乡村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农业、拉祜文化体验于一体的3A级乡村旅游景区,小坝子村还将继续投工投劳,让“村在林中、屋在园中、人在景中”村庄面貌更加靓丽。

把破除陈规陋习作为树立乡风文明的切入点

一幢幢白墙青砖黛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村内大道小路干净整洁,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户正在热火朝天地劳作……刚进勐勐镇彝家村,记者就被这里热火朝天、奋发进取的氛围所感染。

但就在几年前,地处高寒山区的彝家村,还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苦荞粑粑洋芋汤,头顶雾露脚踩霜”的山歌,唱出了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也道出了彝家人的悲苦辛酸。

是什么让这个曾经垃圾遍地、穷困萧条的彝族聚居村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这一切都得从当地村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凝聚脱贫攻坚力量说起。

脱贫攻坚大会战打响后,彝家村党组织班子进行了重新调整,一批不甘落后、奋发有为的年轻党员进入了领导班子。村党总支下定决心,从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抓起,通过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群团带动机制、动员群众机制,把村内各类组织紧紧团结在周围,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力量,进而调动和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奏响握指成拳、摆脱贫困的新时代山歌。

“这么大的新寨子,要盖百把间房,如果不是党支部和理事会领着干,现在我们不可能这样好吃好住。”彝家村上平掌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户左二木说。

上平掌安置点是临沧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规划用地140亩,涉及群众89户354人。项目启动时,彝家村党总支就迅速把涉及搬迁的14名党员组织起来,先行成立了安置点党支部。在党总支、党支部的组织协调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征地补偿中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化解,搬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为降低建房成本,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建设质量,在村党组织的指导下,理事会牵头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统一采购主要建材,户均降低建材成本0.9万元;统筹调配脚手架、抽水机、管子、电表等建筑物资,为每户节约0.3万元;以15人左右的规模结成互助小组,自愿换工,集体劳动,户均降低了1.2万元用工成本。

“过去我们老一辈彝家村人就经常互帮互助,这回搬迁盖房子,老传统又回来了。”彝族老人李光明说,安居房顺利竣工后,按照以前的习惯,村里肯定是接连不断摆酒席、“进新房”,但这次谁家都没有请客。

上平掌安置点的变迁只是彝家村美丽乡风文明画卷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群众各项发展意识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喝酒的人少了,飙车的现象不见了,家里不锁门也很放心。”彝家村妇联主席刘廷菊说,过去百姓争田争地,如今随着脱贫攻坚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大家积极发展产业,开始你追我赶奔向更好的生活。(记者 黄翘楚 李春林 文/图)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