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女孩”遇害案: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2020年05月15日09:4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百香果女孩”遇害案: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最近,残害“百香果女孩”案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这起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2018年10月4日中午,陈礼言10岁的四女儿杨某燕,帮家里采摘百香果到收购点售卖,却再也没有回来。经公安机关全力侦查,犯罪嫌疑人杨光毅被抓获,归案后其对其杀害杨某燕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2019年7月12日,钦州市中院一审以强奸罪判处杨光毅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责令退赔32元给杨某燕母亲陈礼言。杨光毅不服,提出上诉。2020年3月25日,广西高院二审对其改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限制减刑。这起以残忍手段强奸未成年人致死案件的二审改判,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高度关注。(《中国青年报》5月13日)

  在舆论场上,观点有如水火截然对立。有人认为以自首为由从轻判决,而没有综合考虑案件的影响性、社会危害性,以及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意性、有无悔罪表现等情节,违背刑法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有人表示,这起案件引发的争议,是法治与情感的碰撞,尊重法律、遵循证据规则才是解决之道。

  在我的同学群中,有的法官忙着给同行辩护,有的律师则嘲笑当地二审改判“有违常识与法理”,也有“骑墙派”在打圆场,认为究竟怎么发展,还须拭目以待,不妨双方都冷静下来,“让子弹再飞一会”。

  根据我国刑法,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立法目的既是为了预防犯罪,让犯罪分子幡然悔悟,也是为了节省司法资源。但是,法律条款中的“可以”,并不等于“应当”,能否得到从宽处理,还须法院根据具体情节再作出裁量。在现实中,不乏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分子自首后,被处以极刑的事例。比如,发生在2008年的内蒙古赤峰市马金明故意杀人,尽管有自首情节,因为作案手段残忍,不予从轻处罚,同样被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

  具体到这起案件,一些细节值得关注。尽管杨光毅有自首的情节,但这里的自首“含金量”,还需要打个折扣,因为“案发两天后,杨某到当地派出所投案自首”。从作案手段看,对未成年人杨某燕,杨光毅不仅有强奸行为,还先“捅伤双眼和颈部”,实施残忍的人身伤害行为,这些“灭口”的冷静举动,足以证明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根据我国刑法,“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犯罪分子的社会危害性和主观恶性,是决定刑罚轻重与否的一个重要考量。是以,对犯下滔天罪行的杨某,也可以不予从轻或减轻处罚。

  从杨光毅所涉及的单一罪名来看,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经法医学鉴定,杨某燕的死因是被他人强暴伤害过程中,胃内容物反流进入气管、支气管和气管被锐器刺破,气管外周围血管损伤出血,血液直接流入气管、支气管,造成气管、支气管填塞致机械性窒息而死亡。从这里可以判断,杨某燕的死亡,并不另构成故意杀人罪,与强奸罪数罪并罚,而只需作为强奸罪的加重情节。法院定罪量刑中未能反映的一个重要事实,就是杨光毅“拿走了杨某燕卖百香果所得的32元”,虽然钱数较少,但仍应构成抢劫罪,与强奸罪数罪并罚。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种情况,通常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非死缓。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的确,公众可能不懂晦涩的法律条文,也可能缺乏审判技巧,但公众并不缺乏常识、逻辑和同情心。我们强调司法公开,并不是赞同舆论审判,干扰司法公正,而是让案件审判的每个过程都公开透明,真正扫除萦绕其上的疑云,让真相浮出水面,使司法判决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

  目前,最高法已宣布,调卷审查广西“百香果女孩”遭奸杀案。人们期待,在公众舆论的聚焦下,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欧阳晨雨)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