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铜鼓之乡”雄浑的铜鼓声,是百年前边疆各族群众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记忆;“同守边关一家亲,共筑边疆一条心”是今天文山各族人民在奋进路上凝聚起的共识。
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1个世居民族用家国情怀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转化为文山力量和文山智慧,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之中。
全员参与 高位推动
文山州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2019年初,州人大通过《关于把文山州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的议案》,以法定形式高位推动,举全州之力开展创建工作。
聚焦脱贫攻坚,以老山精神、西畴精神为引领,全员参与,全民共享,全力打造文山三七、坡芽情歌、铜鼓文化等地域文化品牌。
进乡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村寨、进学校、进军营、进宗教活动场所——“九进九创”的载体创新,推进了各民族间多层次、多形式的走动互动,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的气象蔚然成风。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丘北县4A级普者黑景区仙人洞村,因《爸爸去哪儿》的录制名声大振,大热连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该村的实地选景拍摄,更大大提升了当地美誉度和旅游品牌价值。
仙人洞村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这里聚居着彝族(撒尼支系)群众196户980人,村里举行彝族篝火晚会、荷花宴、挖藕和打鱼等民族活动时,经常邀请附近的苗族、壮族、瑶族群众参加。周边苗族“花山节”、壮族“祭龙节”、瑶族“盘王节”等节庆活动举办时,也邀请仙人洞村的群众参加。
这是文山州11个世居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个缩影。各种文化习俗交融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形成了文山璀璨多姿的地方文化,成为滋养各族儿女的精神沃土。
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文山州积极探索创建形式,不断丰富创建载体,实施了文山百色共创跨省沿边连县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文山三七民族医药产业联盟、文山民族学会联盟的创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西畴精神” 遍地开花
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西畴精神”,创造了石漠化治理的独特模式,更找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路径。
从修路保通转向路面提档升级,实行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从单一温饱村、小康村转向美丽乡村,推行宜居、宜游、宜业“三宜”新村建设……
今天,“西畴精神”在文山州已经遍地开花,成为文山州经济发展的原动力。2019年,文山州地区生产总值创新高,加入“千亿元俱乐部”,增速达到10.1%,领跑相邻的红河州、曲靖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和贵州省黔西南州四个州市,与西双版纳州并列全省第3位。
美好生活 共同创造
曾被十里八村称为“懒汉”的马有福,搬到了砚山县八嘎乡易地扶贫搬迁点竜所新街,做起了餐馆“小老板”。之前,他的生活过得很贫困,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马有福住上了新房,对生活有了新的向往。
近年来,文山全州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28.91亿元,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途径,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探索实施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四带一联”做法,破解“精神贫困”障碍,创造劳动致富条件,扶持帮助贫困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奋力斩断穷根,摘掉穷帽子,用实干创造美好生活。
438公里的边境线上,家园建起来、生活好起来、腰包鼓起来、脸上笑起来、胸脯挺起来,文山州各族群众过上了更加美好的日子,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美丽的村庄,家家户户飘扬着五星红旗,这是“感恩共产党!我爱你中国!”的质朴表达。
文山,正用一点一滴的实干,书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记者 张登海 普腾中木 陈柏宇)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