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房子有客厅、卧室、厨房,还有卫生间,设计非常合理,比我们原来的老房子好多了。”日前,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文黑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户陈啓太的一番话道出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
近年来,景东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发展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开发优势,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扎实有效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2016年以来,全县共建设9个集中安置点,共集中安置建档立卡户489户1844人,分散安置1784户7069人。
挪出穷窝天地宽
“以前我家住在偏远山区,单家独户的,住的是土坯房,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现在搬迁到了集中安置点,不仅孩子上学方便了,而且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我平时在县城周边打工,每月收入大概3000余元,妻子也在餐馆务工,每月收入2000余元。”陈啓太说,他的老家在文井镇挖固村田心村民小组,家里有6口人,劳动力仅有2人,一年辛苦下来除了能填饱肚子外,根本没有什么积蓄。可喜的是,在景东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他家搬迁到了集中安置点,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景东县发改局副局长杨华清介绍,文黑工业园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总安置规模284户1067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涉及11个乡(镇)。安置点总建筑面积22660平方米,新建楼房13栋,楼高均为6层,建设安置房301套,按照人均20平方米的标准设计。安置点284户搬迁户均于2018年底全部入住,并预留17套住房作为后续发展和管理用房。
“我们在建设安置住房的同时,配套建设安置点的水、电、路工程;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活动场所、卫生公厕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杨华清说,安置点距离县城中心区0.8公里,搬迁群众挪出穷窝变成了“新居民”。
喜迁新居感党恩
走进搬迁户李发香的新家,宽敞明亮的客厅,雪白的墙壁,明亮的玻璃窗;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各种物品摆放整齐。“精准扶贫政策让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住进了宽敞的大房子,我们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这些变化多亏了党和国家的惠民好政策。”李发香心怀感激地说。
而在搬迁户张志娜家里,她和婆婆、儿子等一家人正在看电视。“以前我们在老家主要靠种植烤烟为生,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建好了新房子,没出一分钱就住进了这么宽敞漂亮的新房子。”张志娜说。
走在集中安置点宽敞的道路上,白色的墙壁、青色的瓦片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搬迁户新房大门上,一副副对联格外醒目:“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开致富幸福门”“干部驻村心连心,同步小康齐步走”“真情帮扶摘穷帽,喜迁新居感党恩”……搬迁群众纷纷将喜庆的对联张贴在门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安居乐业谋发展
“搬迁只是手段,让搬迁户增收致富才是关键。对此,我们将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狠抓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杨华清说,景东县在集中安置点挂牌设置了就业创业服务点,让安置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就业创业技能知识。
目前,已先后举办了“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助力脱贫”为主题的劳动技能培训三期,参加培训人员达500余人次。培训涉及家政服务和民族民间建筑培训两个工种,并穿插仪容仪表、感恩教育、人居环境提升等内容。
据了解,为确保搬迁户有业可就、稳定脱贫,景东县根据集中安置点的实际情况编制后续的产业发展和就业规划,县级相关部门及时与县内企业和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外企业沟通对接,提供就业岗位,并适时在集中安置点召开专场招聘会,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实现转移就业439人,确保每户搬迁户实现至少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同时,多渠道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21个,并对原有土地资源进行流转37户,利用产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利益联结合作社119户,千方百计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罗成建、王承吉)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