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姚:“彝绣云裳”助推群众增收脱贫

2020年04月19日19:00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云南省大姚县依托丰厚的刺绣文化资源,把发展彝绣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既保护传承了彝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使之逐步走向产业化,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亮点产业。绣娘通过刺绣年收入普遍增加1万元左右,专职绣娘可达3至4万元。目前全县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骨干绣娘200余人。2019年,全县彝绣文化产业销售收入7400万元,带动6810户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40户。

供图

为绣娘搭建平台

彝绣以家庭式自产自足为主,当前受机绣的冲击,从事手工绣及会绣能绣的人越来越少,彝绣文化濒临失传危险。大姚县先后投入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创建巾帼彝绣巧手脱贫示范基地5个,采取“公司+协会(合作社)+会员”等运作模式,大力培育彝绣带头人和发展壮大彝绣队伍,带动越来越多的巧手绣娘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共组建彝绣企业16家,其中彝绣龙头企业2家、彝绣微型企业3家、彝绣专业合作社2个,拥有州级彝绣专业示范村5个、彝绣著名商标2个,培养出彝绣巧手9700余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00余名。彝绣组织的成立,为彝绣巧手经纪人和贫困妇女之间搭建了互助协作、资源共享的平台,成为了绣娘的“一座桥、一所学校、一个家”,大姚彝绣文化产业逐步走入了新经济组织合作化的发展之路。

供图

让绣娘飞针走线

大姚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提高绣女技艺水平和绣品市场竞争力。2012年以来,该县组织彝绣巧手骨干28人到杭州、苏州、北京、新疆、四川等地学习刺绣技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制作与研发;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苏绣和蜀绣的知名专家对2家公司及骨干绣娘进行面对面指导。对绣品和绣娘的技艺针法、色彩搭配、构图设计及市场定位等进行指导,解决大部分绣娘用料低劣、满针满绣、缺乏创意导致绣品粗糙和成本增加的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绣娘的刺绣技能。投入经费精心制作大姚彝绣光碟400余张,发放至全县12个乡镇129个村居委会,组织绣娘进行学习观摩。近三年来,大姚县共举办彝绣技能和电商培训班40余期,培训绣娘4200余人,大大提高了绣娘在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了大姚彝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供图

把绣品变成商品

搭建宣传销售平台,着力解决彝绣产品“买卖难”问题。结合举办昙华彝族插花节、彝绣节、三台赛装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最佳彝绣产品”“十大绣娘”等评选大赛,较好地扩大了彝绣产品的影响力。精心组织参加南博会、文博会、国际博览会、上海民博会等大型展会,多途径多渠道向省内外、国内外宣传展示大姚彝绣精品。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的绣品于2014年荣获了彝绣界最高荣誉——联合国教科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2017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评定;樊志勇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动态展一等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入选2018年云南省“万人计划”8个专项人才之一,被授予“云岭首席技师”荣誉称号。此外,大姚县大力扶持培养“彝绣巧手”经纪人并积极帮助彝绣企业及经纪人到楚雄、昆明以及省外建立彝绣展销部和工作室。樊志勇及其公司发起了围绕“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3个重点帮助彝族绣娘的“幸福指尖计划”。在全国6个省份的8个地区,建立“幸福指尖帮扶点”,落地扶持贫困绣娘、残疾人绣娘,对她们进行免费专业实训,并给予订单支持和免费复训。(赵飞)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