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医废去哪了?他们来告诉你

2020年04月14日08:32  来源:昆明日报
 
原标题:疫情医废去哪了?他们来告诉你

昆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人正在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理。记者赵伟摄

“184人,60多个日日夜夜,1798吨医疗废物,其中疫情医废114吨,零污染、零投诉。”这是云南正晓环保投资有限公司(昆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下称处置中心)截至3月25日的数据。

承担着昆明3500家机构各类医废的收集、转运、处理,处置中心的工作量和责任之大可想而知。全市定点医院、发热门诊以及隔离酒店……疫情发生以来,处置中心工作人员全员坚守岗位,节假日无休,用辛勤的汗水默默守护着昆明。

披星戴月

“老搭档”押运医废近百吨

孙兴云和顾洪云是工作中的一对“老搭档”,孙兴云是驾驶员,顾洪云则负责押运医废。疫情期间,两人主要对接的点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孙兴云是曲靖人,原计划回老家过年,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他的计划。接到单位通知后,孙兴云表示自己可以留在岗位上。“刚开始对疫情还不了解,也觉得害怕,但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们不上谁上?”

作为一名老员工,孙兴云对医废处理工作有自己的认识,他觉得平时也经常接触传染类医废,只要做好防护,就一定可以安全顺利完成工作。疫情发生后,处置中心为他们配备了防护物品,优先保障一线员工,给了他们奋战一线的信心。

顾洪云从事医废处理工作4年,作为押运员,他是与病毒直接接触的人,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和孙兴云一样,接到通知后他立即返回岗位。疫情期间,孙兴云和顾洪云的一天总是披星而出戴月而归。医废押运的过程充满考验,从进入医院开始就要倍加小心,严格遵守流程规范,一步都不能出错。在医院的医废收集点,疫情医废按要求装在两层的塑料袋中,放到桶内贴上封条密封保存。看到桶上“新冠”两个字,顾洪云就知道这是此次押运的医废中最危险的部分,也是责任最重的环节。

一桶医废的重量不轻,除了输液管、口罩、针头等常规医废外,新冠肺炎患者使用过的床单、饭盒、纸巾等都纳入处置中心的医废处置范畴,汤汤水水的饭盒、使用过的尿不湿等,让医废变得更加沉重。作为押运员,顾洪云要用双手和肩膀将一桶桶医废抬到车上,46岁的他看起来有些瘦弱,但在押运医废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失手过。

从医院返回处置中心的路上,顾洪云可以稍作休息,孙兴云则需要全神贯注。车上装的是危险医废,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返程期间车辆启动紫外线消毒和冷藏功能,孙兴云需要保证这些设备有效运转,防止医废造成二次污染。往返一趟的时间大约3到4个小时,遇到堵车的话时间会更长,穿着防护服的两人这时早已闷得满头大汗,但是距离脱下防护服还有几小时的时间。直到回到处置中心,给这批医废消毒处理后交给卸料室的同事,他们才能给自己做全面消毒,再一一脱去防护服,呼吸新鲜空气。

孙兴云和顾洪云这样的搭档,一般每天都要出车两趟,任务重的时候三趟,疫情期间加班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按照每车医废500至600公斤计算,孙兴云和顾洪云已经押运了近百吨医废,其中疫情医废占了大头。截至3月25日,处置中心共出车2500多次,孙兴云、顾洪云和同事们用不计得失的付出,保障了疫情期间全市医废处理工作安全顺利运转。“虽然很辛苦,但也觉得这个工作很有意义,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自豪。”孙兴云说。

随着全市复工复产,医院各个科室也已恢复正常诊疗,疫情医废相对减少,但普通医废逐步增加,处置中心的工作量依然很大,孙兴云、顾洪云和同事们依然奔走在医废处理的第一线,继续守护着昆明人民。

克服困难

日产日清避免二次污染

医废处理是一个特殊行业,每天都有来自各医院的医废需要及时处理,因此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处置中心的设备都在不停歇地运行。云南正晓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晰宇介绍,处置中心目前拥有医疗废物转运车辆36台,已在昆明市辖区内建立36条运行线路,在昆明市区建立了10个医疗废物转运站,且在每个县(市)区都建立了转运站,每天医疗废物运输里程7500多公里。

处置中心医废处理量设计为40吨/天,平时的处理量每天约26吨,占全省总量的30%左右,即使是正常年份的日处理工作也不轻松。年前,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处置中心的常规工作,让医废处理工作变得更加严峻。

“年前几天,我的手机每天要接一两百个电话,全部来自各医院以及分管领导,咨询疫情医废处理的问题。当时我们就意识到,这个情况非常紧急,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云南正晓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伟说。春节期间,处置中心各部门负责人全员到岗,商讨疫情医废处理方式,并第一时间通知所有员工在昆待岗。“这是一场硬仗,所有医废处理人员都要齐心协力,全员备战。”高伟说,处置中心共有员工和管理人员184人,接到通知后,都表示愿意坚守岗位,让他既感动又欣慰。

人员到岗,工作需立即启动,处置中心抓紧时间为员工做了培训。本来从事的就是高危行业,处置中心在疫情防控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应急预案,工作人员对传染类疾病也有科学认知和严格防护举措,这为疫情期间医废处置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但挑战也不小。首先就是医废收集和处置的时限要求高,疫情医废需要做到日产日清,普通医废最长也不能超过48小时。为确保疫情医废第一时间处理,处置中心加快各个流程的对接,即使是工作量最大的时候,疫情医废在处置中心的摆放时间都没有超过4小时,避免了疫情医废堆积造成二次污染。

另一个挑战是防护物资短缺。在物资最紧缺的时候,处置中心只能购买捕鱼、插秧用的连体塑料衣和雨衣作防护服使用。这类衣服的一大问题就是闷热,在温度高达40度的卸料间和燃烧室工作的员工,8小时工作总是热得满头大汗。“衣服倒过来可以流出一大碗汗。”高伟说,好在随着物资逐步跟上,他们也度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时期。60多天里,处置中心所有人员都没有休息,直到3月15日才开始部分调休。1月20日以来,处置中心共处理医废1798吨,其中疫情医废114吨,均得到妥善处置,实现零污染、零投诉。

高温焚烧

实现医废100%杀毒灭菌

医废处理要经过换热、骤冷、脱酸、除尘等工序,同时通过过滤等程序让烟气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指标,实现医废处理绿色环保的目标。医废经过这些环节的处理,能否100%消灭病毒和细菌?高伟介绍,医废处理的焚烧工序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回转窑温度高达650度,第二阶段二燃室温度在850度以上,可以彻底消灭各类细菌和病毒。

数据监控也是重要一环,处置中心数据监控室里的几块屏幕每秒钟都在更新数据,因此需要操作人员时刻关注屏幕上的数据变化。22岁的赵召就是其中一员,春节以来她和同事一直坚守岗位,是医废处理中的“幕后人”。虽看似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监控室操作人员必须对所有工艺参数变化产生的趋势有预判,并果断做出工艺调节,这就要求操作人员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经验。上班数小时中,赵召需要紧盯电脑屏幕,根据数据变化与一线人员联系,调节各控制参数,保证生产线安全稳定运行。“工作很辛苦,但这是我的本职,尤其是特殊时期,更要严格谨慎。”赵召说。

“因为有这些先进设备和专业人员,昆明市医废处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也保障了疫情期间全市医废处理的需求。”钱晰宇介绍,随着昆明市及周边县(市)区、乡镇等医疗机构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废物产量也急剧增加,目前公司启动了二期项目建设,预计2020年底完工,届时将采用更先进的顺流式回转窑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昆明市医废处理水平。(记者董宇虹报道)

(责编:徐前、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