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版面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
峰峦叠嶂,阳光穿透层云,洒在洱海如镜的湖面上。一股清澈的溪流从脚下石板涌出,漫过滩涂和水柳,欢快向前,会它千顷澄碧。和风如诉,身边有块金字勒石: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2015年1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就是在这里与当地干部合影,并留下殷殷嘱托:“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沿着湖边小道,信步来到古生村李德昌家,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民情、谈生产、问生计。五年了,李德昌还保持着家中陈设如故——乡愁小院里,时不时有游人来访,那块白族扎染还静静铺在藤桌上。
“洱海更清了,乡愁更浓了。”笑迎记者,李德昌开门见山。
治污筑防线,湖滨绿葱茏
“这几年整治力度很大,收污水、拆违建、修绿道,都是真刀实枪地干,大家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洱海越来越清,快赶上我们小时候了。”
李德昌家门口,一条六七米宽的“洱海绿道”即将完工。绿道偎着洱海,恰好位于距离湖岸线15米的“绿线”上。
“这几年整治力度很大,收污水、拆违建、修绿道,都是真刀实枪地干,大家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洱海越来越清,快赶上我们小时候了。”李德昌说,以前有些房子盖到湖边上,污水进湖防不胜防,这条环湖绿道是给洱海“透气”呢!
熊英力觉得老李形容得贴切,作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他指给记者看:沥青路面往下,是功能完备的管网。“绿道是洱海治污最后一道防线。”
绿道外侧,是绿意葱茏的湖滨。记者下到湖边,参差的水草可见根部,小鱼群游穿梭。水面上,野鸭子和红嘴鸥嬉戏。绿道内侧,一块人工湿地施工已近尾声,种下大青树、滇朴、芦苇、狗牙根等本土草木。
熊英力说:“为突出生态功能,我们特意‘去景观化’。”
2016年11月,云南省“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治理洱海,大理白族自治州随后在洱海流域展开“七大行动”。“三线划定”成为强力举措,其中“绿线”以内的各类建筑全部拆除,对涉及的1806户居民实施生态搬迁。而“洱海绿道”就是这条“绿线”的“变现”,全长129公里,2019年完成50公里。
在村里走走,路遇张四萍正忙活。她伸着头四处打量,不放过路边、旮旯里的每片垃圾,用网兜捞起沟渠里的落叶。张四萍是古生村的保洁员,每月能拿补助1600元。“现在是废水全收、垃圾不乱丢,你看村里多干净!”
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我家院落被称为‘乡愁小院’,总书记夸赞接地气。几拨人想租去搞经营,被我爸怼回去了。我也觉得,丢了乡愁就像丢了魂。”
“突突突”,李品红发动公交车,匆匆中断了记者采访。
“要发车了,晚一分钟都不行。”他大声向记者解释,一溜烟开走了。
李品红是隔壁村的村民,半年前投资40万元买了辆巴士车,和妻子承包下古生村到大理古城北门之间的公交线路,全程要半个小时。如今,每天有10辆公交车往返古城和古生村。
“总书记跟我们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古生村党总支书记何桥坤介绍说,村里现在有完善的垃圾清运系统,公交出行便利,唱歌跳舞随时,“公共服务变新了,传统风貌却更‘古’了。”
这一点,李德昌的儿媳妇赵财红感受很深。“我家院落被称为‘乡愁小院’,总书记夸赞接地气。几拨人想租去搞经营,被我爸怼回去了。我也觉得,丢了乡愁就像丢了魂。”
古生村有建于明代的福海寺、凤鸣桥,建于清代的古戏台、龙王庙,还有让人留恋的传统节庆和乡土田园。村里人不管出去多久,一回来就能找到记忆中的家乡。
2016年以来,古生村实施民居建筑风貌整治,挂牌保护7户古院落,一座座“三房一照壁”的白族传统建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古意盎然。文物古迹修旧如旧,村中心300多年的大青树也旺相了。
游客在李德昌家的来访册上感叹: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感觉!
农文旅结合,古生村“新生”
“如今古生村山更绿水更清,再借政策东风发展产业,不愁金山银山。政府帮我们走‘农文旅结合’的路子,我觉得能行。”
离公交车场不远,就是古生村的两大块高效农业基地——2017年,两家公司流转了村里1200多亩土地,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每亩每年给村民上千元租金。
古生村人均8分地,长期以来种的是水稻、烤烟、大蒜和蔬菜。为严格控制洱海面源污染,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的概念和组织方式,改变着这个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
土地流转后,村民闲不住,广开增收门路。有的去古城和大理、昆明打工,干旅游、搞餐饮、卖服装;有的组织施工队,在附近村子承揽建房和环保工程;有的留在村里发展,开客栈或者做手工刺绣……
李家的老邻居、52岁的何利成开起“聆海佳园”客栈,这是村里目前唯一一家客栈。
何利成的创业经历,和洱海的命运休戚相关。1996年,洱海首次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取缔机动打鱼船,何利成的渔船成了摆设;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承包鱼塘告终。而这次“三线划定”,他家的客栈拆了190多平方米,原来的前台,后撤到厨房位置,客房从9间减到7间。
但何利成对这次整治感受不同,反而觉得环境好有利于客栈长远发展。儿子何晓航放弃了在大理旅游集团的工作,回来接手客栈,新增网络订房,还瞄准大城市的老年人来休闲长居的市场。
一年多前,李德昌在外地经商的儿子李银东也回到了村里,经营起白族特色手工艺品。“如今古生村山更绿水更清,再借政策东风发展产业,不愁金山银山。政府帮我们走‘农文旅结合’的路子,我觉得能行。”李银东说。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