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习俗拾零

北雁

2020年02月16日08:46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白族习俗拾零

大理古生村戏台

大理喜洲翰林牌坊

大理白族庭院照壁

大理白族崇文重教、通晓礼仪,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白族人家的衣食住行中,一些文化现象十分有趣。

照壁题字。白族民居最重视大门和照壁,这甚至被视为一个家庭的文化、地位或门第的标志。在照壁上题写文字,表现出这个家庭的家风、志向、道德观、荣辱观或家庭的姓氏、历史等。常见的题字如“清白传家”“鹤琴家声”“邺架涵关”“三槐世第”“关西世第”“京兆世家”“科甲第”“进士第”等,还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晨耕暮读”“山川永秀”“合邑永宁”等。这些题字虽是只言片语,但颇可品读,耐人寻味。

三字家训。白族居民的墙壁,常常也题写一些词句。最有意思的可以算是三字家训了。在洱海边一个叫龙龛的白族村子,我在一面白墙上看到题写着这样的家训:“为人父,重身表,行为端,无癖好。为人母,善管教,严慈爱,要做到。为人子,讲孝道,懂礼貌,很重要。为人夫,莫逞傲,袒襟怀,且记牢。为人妻,美且娇,品德贤,第一条。全家人,都知晓,和为贵,是绝招。治家言,莫小瞧,倘做到,百年好。”在洱海边的才村,我还见到有人在自家墙壁上写道:“治家严,家乃和。夫妻容,家乃乐。善教子,胜积财。亲近邻,胜远亲。爱他人,如自己。”这些浅显的文字,反映了主人家的良好家风。

寓教于乐。白族人爱看戏,特别爱看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川剧等戏曲剧种的表演手段而演变出来的巫娘腔、唢呐腔、罗罗腔,这些声腔,统称为“吹吹腔”,是白族特有的艺术表演形式。在白族聚集的许多村庄、乡镇都有古戏台,其中有的戏台还是珍贵文物。几乎每一个戏台上,都彩绘“二十四孝图”,注重传播孝道文化。在白族民间,人们通过看戏,学习和传播仁爱、忠勇、孝悌、团结、友诚、互助等价值认同。

民间客事。白族人家注重礼仪,友善好客。许多人家一年到头,有很多客事。最隆重的是白族民间婚庆,要经历搭彩棚、吃生饭、正喜、回门、酬客等一系列程序。前前后后好多天,家里总是人出人进,帮忙打扫、杀猪、采买、择菜、洗菜、写对子、贴对子、借锅碗瓢盆、送桌椅板凳,人们互相帮衬,不计工酬。正客那天,还有总理、礼房、帮厨、吹打、烧水、端茶、上菜、煮饭、收拾、洗碗等各种司职人员,流水席从早到晚一时不停,帮忙的人也是一刻不能歇息,任劳任怨。若是遇到办白事,主人根本不用操心,亲友们会垫上费用,待客事结束,金钱财物不会有半点差错。

礼房先生。白族人家的婚丧嫁娶各种客事,都离不开礼房先生。一个在十里八乡的宾客面前反应灵敏、文笔流畅的礼房先生,能够在人流不断的嘈杂氛围中准确无误地记下宾客的姓名、住址和礼金数目、项别,常被看作是一个村子文化底蕴的标志。这项差事,不仅在考究一个人的书法根底,更是在考究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与道德诚信。一天下来,远路的客人挂过礼吃过宴席,各自归去,但礼房先生还是忙得手脚不停,最后当着执事人等亲朋,三头对面,把账目一笔笔算清,才能结束差事。礼房先生,往往代表了白族乡村的传统文人聪明敏捷、诚实守信、清白做人的形象。

(责编:薛丹、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