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产业+搬迁+就业打出脱贫“组合拳”

2020年02月14日17:04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江城 产业+搬迁+就业打出脱贫“组合拳”

  干净整洁的康平镇瑶家山新村

  “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民族、不丢下一个家庭”。作为全省深度贫困县之一,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精准施策,抓实“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产业+搬迁+就业形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确保“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如期与全县各族群众一道顺利实现脱贫。

  搬进新房新村 开启健康生活

  春节前夕,在江城县康平镇干田团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瑶族群众身着民族盛装,聚在村口新建的广场上载歌载舞,72户瑶族群众分别从4个村民小组搬迁到这里成了新邻居,今年是他们入住新房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家其乐融融,手挽着手,就像一个大家庭唱响新生活。

  广场旁新村落美丽如画,一排排特色民居高低错落,屋顶是统一设计的传统民居风貌,白墙上的彩绘讲述着瑶族故事,家家门前都留有一块菜地,用竹篱笆围住,青菜、包菜、花卉等种植其间,勾勒出一幅悠闲的乡土田园生活画卷。

  “我们瑶家人每个月都有节日,春节和盘王节是最隆重的。现在日子好了,今年从腊月以来一直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杀年猪迎新年。”在自家新房干净整洁的场院前,瑶族妇女李美春正和两名村民手工编制头饰,配上已经做好的新衣显得十分喜庆。春节前,为家里每个人都亲手缝制一套民族特色新衣,这是瑶族群众保持至今的春节传统。

  “穿新衣、过新年,瑶族群众日子甜,好的全都留下来、不好的统统都走开……”大家一边跳舞打歌,一边祈求风调雨顺。“这个舞蹈是我们专门为脱贫攻坚编排的,要用我们瑶家人最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李美春上过初中,在村里是文艺队的带头人,因身体残疾、腿脚不便,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现在的生活,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自己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搬到这里的群众几乎都是拎包入住。”去年8月,村民们集中搬入新居,李美春一家有六口人,按照人均2.6万元的补助标准,政府为她家建起了一栋120平方米的两层新房。走进客厅,窗明几净,孩子们正在看电视,电视机柜、沙发、饮水机等一应俱全,“住新房子,过好日子,在搬进新家时自己凑了8000元买了崭新的家具,就是要今后的生活有个新面貌。”李美春说这也是大伙的新年愿望。

  有了新房新村,发展也有了新思路。康平镇副镇长杨晓忠是这个安置点的挂钩联系人,他说:“规划将把这个安置点打造成集‘瑶族文化传承、乡村民俗旅游、民族团结示范功能’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发展文化产业、乡村旅游,实现下一步的乡村振兴。”为此,村里计划扶持10户农户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培养10户瑶族文化传承人,正在建设瑶族文化博物馆,在村口的公路边建设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广场,作为今后发展手工艺品、农特产品的交易场所。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江城县还积极协调上海帮扶资金,将安置点附近的200多亩茶地流转作为集体资产,按照户均3亩分包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依托安置点附近的两个茶厂建立“扶贫车间”,帮助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

  同时,针对瑶族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住新房守陋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瑶族群众在种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养成教育、扶贫知识、内务整理、感恩教育、禁毒防艾等方面开展培训,让瑶族群众逐步摒弃“等靠要”思想,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对瑶族妇女开展“好媳妇”培训班,使瑶族妇女学会“孝”和“爱”的同时,还学会种植养殖技术。参加培训的瑶族妇女学到技术后,在村寨传授,在家里传授,积极影响邻里和下一代。目前,共开展了21期瑶族群众技能培训,867户1512人参加培训。

  江城县的瑶族属“直过民族”,生产方式以刀耕游猎为主,全县共有1131户4987人(有劳动力28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809户3758人。脱贫攻坚中,江城县对瑶族群众进行帮扶,目前,对616户2604人瑶族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把瑶族群众从高山区搬迁至公路沿线和生产生活条件方便的产业区内,实现了瑶族群众的“安居”梦。在“安居”的同时,对“乐业”进行了整体谋划,通过采取就近就地购置产业基地、对产业地面积户均不足5亩或人均不足1亩的瑶族群众补齐产业短板、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等措施,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确保了稳定可持续收入。目前,瑶族群众就地就业和劳务用工1700多人,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2000多元。

  创建扶贫车间 抓好素质提升

  江城县居住着哈尼、彝、傣、瑶、拉祜等24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0.6%。针对江城产业基地面积大的特点,结合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产业单一、就业不稳定的实际,把产业带动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解决了群众的增收问题。

  目前,江城县共有产业基地面积110万亩,先后引进和培育了云胶江城公司、中澳农科、牛洛河茶业等企业。江城县积极筹措资金,把地处山区、生存条件差的少数民族群众搬迁到公路沿线、农业企业产业基地中,使他们成为产业工人,在搬迁中完成了劳动力转移,实现少数民族群众稳定增收的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目前,共搬迁42个贫困村1798户7058名贫困群众从事橡胶、茶叶等种植,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基层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就业扶贫。充分利用当地企业提供的稳定就业岗位和季节性就业岗位,创建扶贫车间12个,通过推行“公司+基地+基层组织+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安排产业基地岗位帮助贫困户就业。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劳动力2752人,有力发挥了就业增收促脱贫作用。

  江城县建立了“政府主导、人社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机制,成立深度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培训中心,制定贫困群众素质能力提升计划。

  针对少数民族家庭实际情况、劳动力结构特点、培训和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实现有培训意愿群众“应培尽培”。

  把培训班送到农村,送到农民家“门口”,把“用得上、能管用”的实用技术和技能送到老百姓手上,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开展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开展各类网创培训7期,参训人员近1200人,推进江城农产品在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上线,帮助部分农村青年走上了创业道路。2014年至今共培训375期47389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282人次。

  推广普通话是江城县提升群众素质的特色工作之一。江城县以学生为切入口,深入边远村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学生带动家长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向群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过去相对封闭的贫困群众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转移就业打下基础。2018年以来,贫困群众参与居住村寨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3000余人次。

  产业长短结合 日子越过越火

  今年46岁的白卫强在江城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管理茶园已有30年,由于他不是牛洛河村本地村民,多年来一直住在茶叶基地的简易宿舍里,他以茶厂为家,即便结婚生子,一家人依旧在茶厂打工生活。随着茶产业发展的带动,像他这样从外地来的“产业工人”还不在少数,他们拖家带口从山区来到茶区,到2018年统计共有768户2968人。

  “依托着茶厂,承包茶地采茶,收入比较稳定,时间久了大家都希望能在这里安定下来。”白卫强说,那时候茶厂划分成一个个生产队,茶农居住在厂里统一建盖的瓦片房,后来有的人家在原来基础上扩建成砖木结构的房子,但都只是茶叶基地里的临时建筑,居住、交通条件都较为艰苦,有的采茶制茶工人也因此离开了茶厂。

  一边是茶产业需要稳定的用工队伍,一边是贫困群众盼望改善住房条件。江城县把产业带动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2018年,白卫强所在的生产队68户人家全部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当地政府在茶叶基地科学选择安置点,实行统规统建,同时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命名为烂坝村民小组,一个宜居的茶山村落跃然眼前。

  “我们一分钱没有出,就住上了崭新的安居房,真正落户在这块土地上,有了属于自己的村子和家园。”白卫强家4口人,按照江城县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为他家建起了一栋90平方米左右的新房,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面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还留出了菜地便利群众生活。村里还建起了公共养殖小区,分配到每家每户发展养殖增加收入。

  如今,白卫强承包了江城牛洛河茶业有限公司7亩茶地,鲜叶以3元每公斤的价格由茶厂收购,一年下来采摘茶叶就能收入2万多元。在茶叶生产旺季,他还经常进茶厂加班,管理着茶厂12亩机修茶园,在政府的项目扶持下,又在茶地里套种了坚果树,产业长短结合拓展了增收渠道。

  从漂泊打工到安家落户,这些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采茶工人有了共同的新家园。牛洛河村增加到了23个村民小组,经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实施,原茶厂生产队的768户2968人有了新家园,组成了14个村民小组正式成为牛洛河村的一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9户2178人,已脱贫554户2128人,未脱贫15户50人。通过易地搬迁改造512户,农村危房改造重建112户,修缮加固92户。住上新房,上班在茶厂,在家门口就实现安居乐业。(记者 沈浩 李汉勇 文/图)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