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跌倒的人生”重新出發(人民時評)

將風險管控的剛性與人文關懷的柔性相結合,把幫扶的善意嵌在合理的制度中,才能持續提升社會的認可度和包容度
一個溫暖包容的社會,很重要的一點是盡可能幫助“跌倒的人生”重新出發。
前不久,胖東來發布了一則關於招聘“刑釋人員”的說明,先讓中輕度犯罪的刑釋人員加入團隊,然后逐步開放合理名額給中重度犯罪類型刑釋人員,倡導對刑釋人員不歧視、不戴有色眼鏡,引發社會關注。
常言道“浪子回頭金不換”,但刑釋人員的“回家”之路並不平坦。走出高牆,往往還不同程度面臨著社會排斥、心理障礙、家庭關系緊張等挑戰。其中,就業難是普遍存在又不易解決的問題。
由於擔心潛在風險,許多行業招錄人員時,都要求應聘者出具無犯罪記錄証明。這增加了刑釋人員重啟新生活的難度。有的人走出高牆數年仍在四處求職,有的人找到工作也干不長久,從生活到心態都無法走上穩定的航道。有人感嘆,“犯罪記錄就是一道抹不去的疤”。
據報道,有個即將出獄的年輕人令人錯愕地要求“加刑”,原因就是怕出去后沒有收入、難以糊口,不如干脆留在獄中。可見,找到一份能自食其力的工作,獲得一個嶄新的社會身份,對刑釋人員重建生活至關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講,一些企業主動為刑釋人員提供與其能力匹配的工作崗位,不僅僅是承擔社會責任的善舉,更為營造公平就業環境貢獻了力量。
當然,為刑釋人員提供就業支持,也要考慮客戶信任、管理安全等方面的現實風險。應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以科學的規則、有效的管理消除潛在的風險。比如,胖東來也並非一味地放寬標准,而是配套了犯罪類型過濾、服刑表現評估、崗位風險分級等機制。同時,在犯罪類型上排除暴力、性侵等惡性犯罪。將風險管控的剛性與人文關懷的柔性相結合,把幫扶的善意嵌在合理的制度中,才能持續提升社會的認可度和包容度。
刑釋人員再社會化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個人努力,還需要凝聚家庭支持、社會政策的合力,建起一座幫助他們穿越風雨的“彩虹橋”。
引入社會資源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刑釋人員提供臨時安置,實施“從監門到廠門”的“一站式”就業支持計劃﹔發揮志願服務作用,通過心理矯治、法律服務、生活扶助等方式,幫助刑釋人員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打通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利用數字賦能精准發現問題,有針對性開展個性化幫教和服務……綜合施策,不斷豐富幫扶措施,助刑釋人員解決現實之困、內心之惑,方能讓他們前行路上始終有一盞心燈照亮,在今后的每一個岔路口都不迷航。
追逐幸福的人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刑釋人員也不例外。助改過之人回歸社會,目標不僅僅是防止再犯罪、促進社會和諧,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重新找到生活價值,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多一分包容扶持,少一點偏見排斥,在人生的裂痕處彌合創傷,於迷失的曠野中重建航標,這份制度化的善意不僅會成為迷途者回歸正軌的動力,更會在每一個人心中播下包容與和諧的種子,形成更具韌性和溫度的社會共同體。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1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