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這群年輕人種的牡丹 帶火了這座城

2025年04月11日08:4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群年輕人種的牡丹 帶火了這座城

  “這是海波,這是賽貴妃……”在位於山東省菏澤市的中國牡丹園觀花樓,各色牡丹交相輝映。90后趙浩和幾位有30多年經驗的老師傅一起,為前來參觀的游客講解牡丹的種植和養護知識。

4月8日,2025世界牡丹大會暨第34屆菏澤國際牡丹文化旅游節正式開幕,許多游客專程來菏澤看花,為滿城牡丹傾倒。一片花海帶火了一座城。

“文化牡丹在洛陽,產業牡丹看菏澤。”菏澤被稱為中國牡丹之都,擁有全球面積最大、品種最全的牡丹生產加工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牡丹種苗供應量佔全國85%以上。隨著近年來文旅行業的發展,當地逐步構建起從牡丹種植加工到旅游觀光、文化創意的全產業鏈條。

2024年,菏澤牡丹產業帶動就業50萬人,實現總產值130億元,牡丹節會期間單日最高接待游客28.5萬人次,“賞花”類訂單同比增長110多倍,成為全國賞花十大城市第二名。

菏澤牡丹的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其中,趙浩就是其中之一。這群年輕人種的牡丹,正在讓這座城愈加火熱。

“牡丹是立身之本”

“很多外地游客出於喜愛來菏澤看牡丹,還想嘗試自己種,但對牡丹的種植和養護不了解。”趙浩說,講解活動是他所在的牡丹協會自發組織的,“我們想為來菏澤旅行的游客提供方便,也為菏澤牡丹的傳播盡一份力”。

趙浩從小在牡丹田裡長大。2014年大學畢業時,家裡的牡丹生意正值發展的黃金時期,他選擇回到家鄉,投入這片花海之中。培育牡丹種苗、運輸銷售、去外地承建牡丹園……趙浩的日常工作涵蓋了種苗培育、技術支持、后期養護等牡丹產業全鏈條。

牡丹全身是寶——花的觀賞價值高,根系可入藥,還可衍生加工牡丹油、牡丹茶,牡丹花瓣做的牡丹糕等副產品,兼具觀賞、藥用和食用價值。根據菏澤市發布的數據,全市擁有牡丹生產加工企業120余家,科研機構20所,開發出牡丹籽油、化妝品、保健品、文創產品等在內的260多種深加工產品,2024年牡丹產業總產值達130億元。

“牡丹種苗一般在秋天種下,土壤不能是鹼性的,地勢要高。冬天時需要用個土包封起來,保溫抗凍。來年春天發芽后,需要在施肥的同時用上防地下害虫的藥,后期再噴葉面肥……”提起牡丹的養護,趙浩滔滔不絕。每天,趙浩會去自己的園子裡查看牡丹的長勢。

趙浩還記得,早期家裡種植的牡丹以入藥為主,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於觀賞牡丹的需求越來越高,牡丹盆景和鮮切花銷量高漲。2014年時,趙浩的牡丹田隻有幾畝,發展到現在已經有了近百畝。公司還新建了4個反季節催花大棚。

“9月牡丹進入了休眠期,我們會把它移植到盆中,放在大棚裡,在元旦至春節期間會重新開花,作為年宵花出售,受到很多人的喜愛。”趙浩介紹,觀賞牡丹作為年宵花,當季的線上銷售能達到五六千盆。

85后趙文雙也是牡丹花農第三代。老家趙樓村是古老的牡丹種植地,趙文雙爺爺一輩便開始種植牡丹。12歲起,趙文雙一到假期就幫家裡打理牡丹,跟隨父親學習牡丹、芍藥種植管理知識,積累了大量經驗,“光看花芽就能認出品種”。

家裡常有北京林業大學的老師帶著學生來基地取樣,和老師交流之后,趙文雙得知我國的牡丹產業發展距離國外還有較大差距。他暗暗許下了一個心願:未來從事牡丹行業,一定要把它做到國際前沿,讓世界都知道菏澤的牡丹。

於是,趙文雙大學畢業后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接力棒,投身牡丹產業。為了一個牡丹芍藥新品種的培育,他24小時吃住在花棚,是家常便飯。牡丹行業需要老師傅傳幫帶,趙文雙便去曹州牡丹園進修,系統學習牡丹種植養護專業知識。

趙文雙回憶,雖然菏澤牡丹種植歷史悠久,但在他跟隨父親學習牡丹種植時,當地牡丹種植還是無序的:品種沒有明確劃分,技術上沒有實現規模化種植,還常常出現種苗被盜的現象。

經過一系列鑽研和調整,趙文雙的種植基地在菏澤率先實現了牡丹規模化生產,且同一品種的集中種植純度達到了99%。牡丹根系發達,最初種植需要人工挖坑近30公分,人力成本高,常常一工難求。趙文雙率先引入地鑽,把牡丹種植效率提高了10倍。在一次次摸索中,逐漸實現了牡丹種植的規范化生產管理。

菏澤牡丹栽培始於隋,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最初牡丹的野生種類隻有9個,人們把牡丹引入庭院栽培,創造了更多的雜交機會,培育形成了傳統牡丹名品。如今,菏澤已培育出9大色系、10大花型、1300多個品種,從菏澤走出來的牡丹新品種已經佔國內總量的80%。其中少不了趙文雙和趙浩等青年群體的努力。

在趙浩看來,牡丹是菏澤的城市名片,菏澤長期以來大力發展牡丹產業,給了自己和家人立身之本。“在我看來,牡丹是我的生存之道。”趙浩說。

“雙花並茂”留住游客

剛過去的清明節假期,菏澤10多個牡丹觀賞名園芬芳初露。在趙文雙創辦的山東盛世芍花智慧農業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約1200畝的芍藥花田含苞待放。趙文雙說,這裡將在4月中下旬迎來盛花期,並將免費開放游園活動,在市區牡丹園觀賞花期結束后實現無縫銜接,預計可接納超兩萬名游客。

“我們從3月中旬開始布置,在種植基地裡打造了景觀帶和十幾處打卡點,努力提升游園的觀賞性。”趙文雙感慨,“牡丹花期很短,隻有15-20天。牡丹和芍藥‘雙花並茂’,能豐富菏澤的旅游業,更好地‘留住人’。”

“芍藥是觀賞和生產兩不誤的產業。”趙文雙介紹,在正常生產的情況下,芍藥可以實現在切條出售鮮切花的同時,在植株上保留一半花頭進行光合作用,依舊具備很高的觀賞價值。“在我們的基地,生長著國內外180余個牡丹和芍藥品種,可以同步開展觀光農業。”

趙浩發現,周邊對牡丹和芍藥產業感興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開始加入到牡丹芍藥種植的行列中。趙浩為對方提供種苗和技術培訓支持,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這一產業中。目前,有4名年輕人加入了趙浩所在的公司,在直播平台開展鮮花預售。多家快遞公司推出鮮花專遞,牡丹可以通過冷藏運輸,24小時運達全國各地,甚至走出國門。

為扶持青年創業就業,趙文雙也成立了“牡丹區青年創業示范基地”,廣泛開展牡丹芍藥公益性青年培訓20多場,毫無保留地將其種花育花技術展示給前來參觀學習的青年。花田裡雇的工人都是周邊的村民,除了土地流轉的收入,在花田打工,村民們也能獲得額外的收入。

“牡丹對於菏澤文旅的推動,也為花農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趙文雙說,每年的牡丹節期間,公司的牡丹盆栽和副產品銷量呈現出井噴態勢。游客來游玩欣賞牡丹,離開的時候再買幾盆帶回家,在家就能欣賞這份國色天香。“牡丹節期間,菏澤都會有一系列舉措為游客提供保障。如新增賞花專線,本地車為外地車讓行,外地車輛首次違規不罰款等等。”在他看來,牡丹產業和文旅協同發展,能夠實現游客與花農的雙贏。

趙文雙計劃繼續完善基地的旅游能力,目前已開始打造觀光廊道、風車、紫藤廊道等景點。“后續將開發更多以牡丹和芍藥為主題的旅游產品和文創產品,實現經濟與文旅的共贏。雙花並茂,讓更多人愛上菏澤。”趙文雙說。(記者 余冰玥)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