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進機場: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

【觀者有心】
前段時間,建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核心區域的西部機場博物館正式開館,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這件事兒要從2020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擴建時說起。當年施工時,發掘出土了2.2萬余件(組)文物,施工現場秒變考古現場,網友紛紛建言建博物館。相關部門“從善如流”,把博物館建在了新機場航站樓內,以機場建設時期出土的文物為主要展陳,這在全球可謂獨一份。
博物館進機場,打破了博物館的傳統“圍牆”,將文化浸潤嵌入旅客候機時的碎片化時間,使其無須刻意規劃、不必專程奔赴,便能與文物相遇。
博物館地處人流密集的機場,觀眾多是來往於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這樣無形之中,博物館與旅客之間建立了一種緊密的聯系。通過參觀位於機場的博物館,旅客能夠加深對城市歷史文化的了解,又化身“蒲公英”,通過航班將城市的歷史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博物館進機場表明,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在轉變。過去,很多地方建博物館會考慮城市規劃的訴求,也會考慮文物保護的要求,唯獨對人的需求考慮不夠。比如,一些地方的博物館建在人煙稀少的新區或郊區,其服務很難觸達真正有需求的人群。西部機場博物館建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5航站樓核心區域,可謂“生下來就在人堆裡”,彰顯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需求的服務理念。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這幾年,各地一直在探索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到基層的具體路徑和方法。但是,受限於人才、渠道、資金等因素,一些地方的優質文化資源隻能通過文旅系統自有渠道向下分發,惠及的群眾比較少,影響力也不夠。博物館進機場,把公共文化設施嵌入公共交通設施,不僅是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思路的創新,也探索出文物等優質文化資源直達機場旅客身邊的新路徑。
博物館與機場是兩個行業、兩個系統,博物館進機場是文博、機場等單位密切合作的結果。這一探索,打通了行業壁壘,博物館的展品增加了新的展出渠道,機場憑借博物館提升了自身的文化氣質和吸引力,可謂一舉多得。這也啟示我們,不管是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基層,還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都不能靠文化部門單打獨斗,而應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以形成多方共建共贏的局面。
博物館進機場,“起飛”的不僅是文物,更代表著一種文化服務理念的突破和創新,為業內建立了一種值得效仿的新模式。期待文博事業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有更多社會力量加入進來,貢獻自己的平台優勢、人才優勢、資金優勢,各顯其長,形成合力,讓優秀傳統文化觸達更多人群。(蘇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