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集採人工耳蝸政策落地
七旬患者成雲南首名受益者

醫生為患者進行檢查。
“之前以為這個病治不好,沒想到不僅能治,還節省了大量費用……”3月7日,在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病房,患者王女士的兒子很感慨。國家組織人工耳蝸類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中選結果正式落地執行后,王女士成為雲南首名受益者。
73歲的王女士患中耳炎40多年,“我媽媽30多歲的時候,得了慢性中耳炎,引起耳膜穿孔,那時候當地醫院告訴她這個病治不了,讓她不要進行體力勞動。后來,她的右耳完全聽不到聲音了,左耳還能聽到一點。” 王女士的兒子說,今年春節后,母親暈得厲害,已經失去平穩、無法站立,才輾轉來到省一院就診。
省一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曹現寶介紹,這名患者的情況很復雜,不是常規的人工耳蝸植入就能解決。患者長期受到中耳炎炎症刺激和鼓膜穿孔影響,導致外耳道皮膚黏膜向鼓室生長,脫落的物質堆積后形成膽脂瘤。膽脂瘤又破壞了她的迷路骨質,從而出現頑固性眩暈,如果膽脂瘤繼續發展侵蝕,有可能引起顱內感染。
經過多項術前評估、檢查,與家屬溝通后,3月6日,省一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為患者實施了“岩骨次全切除+同期人工耳蝸植入+腹部脂肪術腔填塞”。“這種手術要求很高,國內隻有部分醫院能開展。患者耳蝸已經骨化,以前需要分兩次手術,第一次清除患者的病灶,第二次才能植入人工耳蝸。我們是一次手術,就把患者的膽脂瘤全部清除干淨,然后植入人工耳蝸,術中測試神經反應監測數據良好,意味著植入很到位。最后再取患者腹部脂肪填塞,防止以后局部耳蝸繼續感染或顱內感染。”曹現寶說。
手術當天,王女士頭暈和耳鳴明顯減輕了,更讓她兒子欣慰的是,手術費用大幅降低,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一個月后,等王女士的炎症消退、耳蝸內環境穩定后,她可以回到醫院開機,進行康復訓練。
“以前人工耳蝸的費用很貴,價格差不多20萬元一個,讓很多家庭難以承擔。”曹現寶介紹,2024年11月人工耳蝸植入術納入醫保,今年3月3日人工耳蝸又納入國家帶量集採,價格從20萬元降至約5萬元,降幅高達75%。系列政策落地執行后,患者植入人工耳蝸的手術費、住院費約為6萬多元,醫保報銷后,個人自費部分約為幾千元至2萬多元不等。
人工耳蝸是目前全球公認的治療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的有效方法之一。“人工耳蝸植入,對於兒童和中老年人有重要意義。” 曹現寶提醒,孩子的語言在6歲以后就不發育了,因此越早干預,越有利於兒童對聲音的辨識、理解和記憶。還有一部分是已經有語言能力,但因為疾病導致重度耳聾的中老年人,通過人工耳蝸植入,可以幫助他們恢復到正常聽覺的80%,能讓他們重新交流溝通。當出現聽力下降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早就醫。有了“醫保報銷+國家集採價”雙重保障后,更多聽障患者將重獲新“聲”。(張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