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立足中國視角 建構文學譜系

——來自中外文學研究論壇的聲音

2025年02月12日08:37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立足中國視角 建構文學譜系

在人工智能技術勃興的背景下,文學研究如何適應時代變化?如何推動中國文學話語體系建構?日前,“多元互鑒與文學譜系:中外文學研究高層論壇”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辦。與會專家聚焦文學學科發展,就學術期刊的媒介作用、數智時代的文學未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譜系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的媒介作用

學術期刊不僅是學術成果發布的渠道,也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載體。過去,巴金、錢鍾書、季羨林等文學界前輩,都特別重視學術期刊的作用。

當下,媒介和平台對文學研究的影響更加凸顯。《外國文學》主編金莉認為,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播等方面,學術期刊應秉承嚴謹的學術態度與開放的創新精神,主動為國內外學術交流對話搭建橋梁。

在中國人民大學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看來,文學研究是學人與學術共生、學刊與學科相長的過程,各類學術期刊應聚焦學術前沿,提倡扎實學風。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主編、上海市外國文學學會會長李維屏表示,當今文學研究的領域不斷拓展,文學類學術期刊選題的范圍也應隨之擴大,比如在告別純粹的文本內部的研究和純粹的形式審美、追求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上應給予更多呈現。

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也表示,文學研究者應努力在“跨、通、融”三個層面取得更大成就,而學術期刊應進一步為學界提供跨學科的學術平台,成為學術交流的重要紐帶。

文學應主動擁抱數智時代

近年來,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新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對傳統文學領域中的生產主體、生產方式及成果呈現模式產生了很大影響。文學在數智時代應如何作為,是文學創作界與文學研究界共同關心的話題。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陳躍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多種行業,文學領域亦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此背景下,更新文學的知識體系已刻不容緩,而跨學科的觀念應該從方法論上升為本體論。譬如,文學研究主體應包含人類和人工智能,研究對象應擴大到文本背后的知識結構,研究背景也不宜過度區分歷史、當下和未來。

數字科技催生了新的媒介,並更新了傳統文學的媒介體系。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及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長何成洲以熱門游戲《黑神話:悟空》為例,展示了數字媒體的新特征。他從作品中的跨媒介性、作品外的跨媒介性、作為本體認識論的游戲創作三個角度,探討了數字游戲與文學的未來發展。在他看來,從戲劇曲藝到影像媒介,再到以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媒介,不斷變化的媒介形式,重塑了文學的生產、閱讀和傳播方式。在新的時代環境下,文學應該主動擁抱新的媒介形式,以適應人們新的審美需求。

目前,微短劇吸引了大量受眾,網絡文學也有不少讀者,相較之下,傳統文學的影響力則遜色很多。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院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會長朱國華認為,這種反差既反映了文藝的娛樂功能越來越突出,也說明媒介形式的改變會對文學的呈現方式和傳播力產生直接影響。

不過,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查明建認為,雖然變化很多,但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比如古今中外的文學都在不斷回答“何以為人”的問題。數智時代的文學,更要以藝術的方式思考人的生存處境,敘述人生的各種況味,表達生命的各種體驗,展現人性的豐富性。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學獨特的人文價值在數智時代依然不變。

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譜系

新媒介為文學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世界文學隻有在交流互鑒中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本次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當下的文學研究,應進一步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限,增強中國文學的主體性。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院長王寧表示,“世界文學”概念雖然最早由德國的歌德提出,但實際僅局限於歐洲文學,並未真正在世界上展開。美國漢學家杜威·佛克馬也曾批判過世界文學版圖分布不公的問題。中國文學的體量與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呈現並不相符,應從中國立場、中國視角重新審視傳統的“世界文學”觀念。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外國文學專業委員會會長劉建軍說,文學研究的核心不僅在於對具體作品的研究,更在於探討不同文明之間思維和觀念的差異。文學研究者應關注廣泛的文化現象及其歷史語境,挖掘隱藏其中的文化元素。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蘇暉認為,中國當下的文學研究正處在從推崇西方理論到推行中國特色文學譜系的路徑轉變中。她強調文明互鑒的重要性,鼓勵文學研究者採用比較文學方法體現中外文學的聯系,同時也認為,中國學者的研究應更關注中國的現實問題,彰顯中國視角。

文明互鑒有助於促進中外文學平等交流,為文學研究注入活力。中國神話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主張“比較就是理由”。他認為,在世界文學研究中,應轉變如英國牛津大學麥克斯·繆勒開創的以追尋印歐文化共同體為目的的傳統求同思路,而尋找各國文學特有的靈魂,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學知識體系。

四川大學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原會長曹順慶,從文明互鑒角度反駁了德國學者威廉·洪堡關於“希臘語言優越性在於其不受外來影響”的觀點,認為文學研究應進一步跳出“西方中心論”敘事。

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說,面對一些舶來的文學理論,中國學者應走出“仰視”思維,走進“平視”視角,反思甚至批判此前由西方學界主導的研究框架,主動參與世界文學新版圖的繪制,展現中國學術研究的自主性,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譜系。(本報記者 謝雲開)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