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發票”有大作為(財經觀·改革說)
在全國推廣應用數電發票,體現了稅收征管水平的全面提升,也為稅務部門推進“以票管稅”轉向“以數治稅”進一步夯實了基礎
打開電腦登錄電子稅務局,完成人臉識別,復核待開發票數據后,點擊“開票”,幾秒鐘時間,十幾張發票就發到郵箱。前不久,重慶聖地勞務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王華體驗了一次“秒速”開具電子發票。
“作為一家勞務公司,我們有很多客戶,開發票的頻率也高。過去開紙質發票,遇到開票高峰、發票不夠用,光是領票都得跑辦稅服務廳好幾趟。有了這數電發票,開票不再受紙質票份數和時間的限制,解決了公司用票量大、領票次數多的難題,給繁忙的財務工作減輕了不少壓力。”王華說。
近期,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在全國推廣應用,發票業務的便利化、智慧化程度又邁上了新台階。“以前最頭疼的就是整理紙質發票,現在線上操作就能完成發票報銷、入賬、歸檔、存儲等工作,省心又放心。”在從事會計工作10多年的王華看來,推廣數電發票,不僅節約了財務人員的時間,也為企業的日常財務管理帶來了巨大便利,更有助於推動企業自身數字化轉型。
“小發票”有大作為。對個人來說,出門打車、在飯店吃飯、旅行住宿都可能會開發票,企業的經營、銷售更離不開發票,發票是記錄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是財務管理的重要工具﹔發票如何開具、怎麼報銷,發票額度調整、領取流程有何規定等等,關於發票業務的細微變化都備受關注。可以說,發票在企業、百姓生產生活中具有多重作用和重要影響。
發揮“小發票”的大作為,不僅關乎企業、百姓切身利益,也是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重要抓手。對稅務部門來說,發票是控制稅源、征收稅款的重要依據,也是連接稅務部門與企業、百姓之間的紐帶。從手寫到機打,從前台到網絡,從回單櫃領取到郵政專遞到家,多年來,稅務部門致力於發票業務優化升級的腳步從未停歇。當前,在全國推廣應用數電發票,體現了稅收征管水平的全面提升,也為稅務部門推進“以票管稅”轉向“以數治稅”進一步夯實了基礎。
發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發票不再只是一張普通的票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指出,著力建設以服務納稅人繳費人為中心、以發票電子化改革為突破口、以稅收大數據為驅動力的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應用效能的智慧稅務。現如今,在發票電子化改革的推動下,發票上記錄的商品名稱、數量、金額等信息,都可以匯集成稅收大數據﹔借助稅收大數據,能讓政策落實更精准、稅費服務更便捷、產業鏈供應鏈更暢通。今后,仍需不斷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稅收征管的深度融合,將各類業務標准化、數據化,讓全量稅費數據能根據需要實現可歸集、可比較、可聚合,來更好適應現代化稅收征管和服務的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稅收征管改革。推動發票的數字化變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讓稅收征管改革搭上數字化“列車”,提高稅惠政策效能,延伸稅收大數據功能,使稅收征管工作進一步服務好實體企業發展需求,服務好財稅政策執行、效果追蹤等工作,進而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正是“凸顯改革引領作用”的題中應有之義。相信隨著稅收征管改革進一步深化,相關部門會推出更多利企便民新舉措,讓改革紅利惠及更廣更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