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扎實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不返貧 增收入 謀振興
雲南有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795.7萬人,佔全國總量的9.7%﹔有27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數量全國最多。
面對艱巨任務,雲南迎難而上。截至2024年12月底,雲南累計識別監測對象97.7萬人,尚未消除風險的均落實了精准幫扶措施。
中央財政銜接資金65.4%用於產業發展,每個脫貧縣形成2—3個特色產業。
4年來,實施近2萬個補短板、促振興項目,收入差距、發展差距不斷縮小。
2024年前三季度,脫貧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5%,增速高於全省農村居民0.7個百分點……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和前提。近年來,雲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壓倒性位置,推動責任、政策、工作落實,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織密防貧網 動態監測不遺漏
“感謝政府的支持,我一定要讓兩個孩子讀完大學,未來的生活會更好。”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威遠鎮村民胡有美說。
胡有美一家4口人,因家有兩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她家被納入了風險監測機制對象。為及時了解她家的生產生活情況,鎮村兩級工作隊員經常到家走訪,為發展出謀劃策。目前,胡有美的丈夫被聘為生態護林員,有空時也會跟著寨子裡的務工隊一起外出務工。一家4口享受低保政策,上大學的大女兒除了享受生源地貸款的政策外,還享受每年3000元的“雨露計劃”補助。胡有美在家務農,一年下來收入5萬余元,生活得到保障。
胡有美一家是雲南省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過渡期的前半程,雲南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因素,雲南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中既重視防范整村整鄉的返貧致貧風險,更緊緊盯住每一個監測對象、每一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個體,發現一個、幫扶一個,應納盡納、應幫盡幫,同時強化動態退出,穩定消除風險。
2024年,雲南省抓實“三個動態”,優化防止返貧致貧監測幫扶。
——完善動態監測。健全“雲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一鍵報貧機制,整合7個部門15類救助服務事項,優化干部定期排查和部門篩查預警機制,做到返貧致貧風險及時發現、監測對象應納盡納。
——強化動態幫扶。堅持“一戶一策”,對監測對象至少落實2項幫扶措施,脫貧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做好動態清零。嚴格退出標准,規范退出程序,確保穩定消除風險。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計識別監測對象97.7萬人,穩定消除風險70.5萬人,尚未消除風險的均落實了精准幫扶措施。
每一位脫貧群眾的發展,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都關乎鄉村振興的成色,隻有把每一個個體盯緊了,才能確保底線守牢。
全省各地在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個不摘”的基礎上,做到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這為雲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下了堅實基礎。
做優特產 鼓起農民錢袋子
鋪好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墊”,不代表工作已經完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省委農村工作會連續多年將脫貧群眾增收致富放在重要位置。
2024年,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著力打造培育建水“金剪刀葡萄疏果工”、彌勒玫瑰花工等與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特色勞務品牌,充分釋放就地就近就業潛力。
瀘西縣通過發展小香蔥產業帶動6萬余名群眾家門口就業創收超18億元﹔彌勒市小河邊村引種鮮食玫瑰花,拓寬脫貧勞動力就業渠道,形成了家門口有產業、可就業的“雙業”氛圍。紅河州大力推動水果、蔬菜、鮮花等高原特色農業種植,在“產業+就業”的帶動下,實現脫貧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15.07萬人。
蒙自市創新探索出農戶、村集體企業、龍頭企業三方利益聯結的“622”聯農帶農益農新模式,藍莓銷售收入按照農戶60%、村集體企業20%、龍頭企業20%的比例進行分配,暢通生產、流通、銷售、分配各環節,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雲南聚焦特色農業強省建設,高質量推進“1+10+3”重點產業發展。全省各地因地制宜,讓特產成為助農增收的好產業。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黨中央設立了5年過渡期,“扶上馬,送一程”。怎麼扶?怎麼送?雲南聚焦“三個提升”,全面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
——提升幫扶產業質效。雲南聚焦糧食等14個重點產業,逐個建立專項工作機制,中央財政銜接資金65.4%用於產業發展,每個脫貧縣形成2—3個特色產業。引導享受財政資金項目扶持的經營主體建立聯農帶農機制,總結推廣孟連縣牛油果“334”、蒙自市藍莓“622”等10余種聯農帶農模式。盤活閑置幫扶資產,94%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10萬元以上。
——提升創業就業質量。雲南省實施青年創業興鄉三年行動,12.8萬人到鄉村開展服務、就業創業,培養認定3萬名農村致富帶頭人。推廣永仁縣“幸福裡”社區經驗,促進就地就近就業。截至2024年12月,全省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就業361.8萬人,規模居全國第二。
——提升區域協作水平。深化滬滇“四個+”協作模式,人才、資金、產業、消費協作創歷史新高,新增引導落地投產企業476個,實際到位投資額283.28億元,鞏固提升產業園區96個,援建幫扶車間234個。52家中央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8.78億元,省級單位、民營企業實施全覆蓋幫扶,2.7萬名工作隊員奮戰在一線。
實施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政策“組合拳”中,金融也是一場重頭戲。2024年,雲南脫貧人口小額信貸新增貸款和余額分別居全國第一位、第二位。及時召開省委、省政府工作現場會,並在調研評估的基礎上出台肉牛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措施,創新推出“肉牛貸”“智慧畜牧貸”“惠農貸”等金融產品,成效顯著。
加速補短板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發展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途徑。脫貧地區群眾如何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除了在產業興旺等方面著力,加強脫貧地區社會建設,提升脫貧群眾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提振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等也十分關鍵。
“十三五”期間,鎮雄縣累計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4752戶65464人(脫貧戶12499戶57501人、同步搬遷戶2253戶7963人)。為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當地抓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興“產”業、筑“城”色、聚“人”氣,全面提升搬遷群眾認同感、滿意度。
為推動脫貧地區加快發展,2024年雲南突出“三個重點”。
——突出抓好重點縣傾斜支持。針對27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出台15個方面差異化政策措施,做到資金投入、項目實施、土地保障、人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五個優先”,4年來累計安排中央和省級銜接資金佔全省52.4%,實施近2萬個補短板、促振興項目,收入差距、發展差距不斷縮小。
——突出抓好搬遷安置區后續扶持。累計投入銜接資金49.4億元,重點加強109個800人以上,特別是19個萬人以上易地搬遷安置區后續扶持,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延續脫貧群眾水、電、物管費補貼等政策,搬遷安置區有勞動力家庭平均就業率達95%以上,戶均就業2人以上,實現了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突出抓好脫貧村能力提升。把習近平總書記給滄源佤族自治縣邊境村老支書們的重要回信精神轉化為奮進之力,制定實施“千萬工程”三年行動,扎實推進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有序推進120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8481個脫貧村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套政策組合拳,讓如今的雲南鄉村展露出不一樣的面貌。
雲南通過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全省12370個行政村完成村庄規劃編制及審批﹔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生活污水治理率、生活垃圾設施覆蓋率分別達75%、55%、88%,比2023年分別提高4.1個、5個、1.3個百分點﹔累計建設美麗庭院24.8萬個、綠美鄉鎮200個、省級綠美村庄400個。
產業強、農民富、鄉村美,雲南鄉村正開啟提質升級“新篇章”。曾經房空人荒、資源沉睡的“空心村”曲靖市馬龍區土瓜沖,如今迎來大批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新村民”,打造旅居勝地,成為雲南鄉村振興的典范。
2024年,雲南大力發展鄉村旅居,培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鎮56個,入選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40條,一批旅居村成為“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樣板,鄉村旅游成為全省旅游發展最快、潛力最大、帶動性最強的領域,帶動全省旅游收入1—10月實現2278.6億元、同比增長26.58%。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雲南切實把握好“產業興旺”和“提振信心”兩個關鍵點。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機制,增強致富內生動力,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就一定能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2024年,糧食再獲豐收、農業生產保持穩定、農民就業亮點不斷、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消費市場活躍……一個個欣欣向榮的場景,匯成雲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2025年,雲南將保持定力,壓實責任,激發干勁,一張藍圖繪到底,切實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住、拓展好,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努力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記者 王淑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