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西盟:朝“攻堅”發力 向“振興”而行

2025年01月05日18:0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雲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新廠鎮代格拉村的村民岩百勒上一直有忙不完的活計。今年57歲的他春收小麥、夏割水稻、秋採堅果、冬摘無筋豆,再加上家裡養殖的雞、鴨、豬,一年下來收入超過10萬元。

“我家過去隻種茶葉、玉米、小麥,賣不了多少錢。現在種了堅果、無筋豆等,產業多起來,我們也忙起來了,收入增加了,日子也好起來了。”岩百勒上的新生活,是過去這一年西盟群眾生產生活的一個縮影。

西盟縣城區。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jpg

西盟縣城區。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隆冬時節,行走於西盟佤山的田間地頭、企業工廠,隨處可見豐收和忙碌的景象。村寨裡村道干淨整潔,田地間一排排無筋豆長得綠意盎然,公園裡傳來孩子玩耍的嬉笑聲,工廠內回響著機器的轟鳴聲,處處彰顯著這一年來西盟佤山各族群眾生活的新變化。

成長型工業集群不斷壯大、產業發展提質增效、人居環境持續提升、民生基礎設施不斷夯實……2024年,面對嚴峻復雜形勢,西盟縣向“攻堅”聚焦,朝“攻堅”發力,全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西盟縣新廠鎮永廣村,堅果種植戶岩幫興雇了十多位村民幫忙採摘堅果。艾嘎攝.jpg

西盟縣新廠鎮永廣村,堅果種植戶岩幫興雇了十多位村民幫忙採摘堅果。艾嘎攝

力推規上企業培育,擎起產業頂梁柱

走進坐落於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的雲南好仁堅果開發有限公司的堅果加工車間,一股濃郁的奶香味扑面而來。伴隨著廠房內機器轟鳴,一顆顆飽滿的綠皮果子被傳送帶輸送到智能化加工機器內,機器對堅果進行分級、去皮、清洗、浮選、烘干,再經過烘焙、包裝等工序,一顆顆小堅果就完成了“變身升級”。

“我們是2017年來到西盟的,從單純的堅果苗木出售、種植及技術服務到堅果收購進行粗加工,再到現在精深加工、產品銷售。”公司負責人韓成操說,2024年,得益於當地政府的培優扶強和政策支持,公司依托滬滇協作幫扶項目,建設了集堅果精深加工和銷售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加工區。

“2024年,公司開始了堅果的精深加工,有了自己的堅果品牌,並賣向全國各地。2024年我們的產值達到了2200萬,成功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達規。”韓成操說。

這一年,西盟的堅果產業從種植端延伸至加工端,形成了產業鏈條閉環,實現了堅果產業發展壯大。

助力企業發展壯大,培育企業“升規入統”,是積蓄高質量發展強勁動能的重要舉措。2024年,西盟縣緊緊圍繞“抓二產帶一產促三產”的思路,積極實施精准培育策略,全面摸排並篩選出潛力企業納入培育庫,有效助力企業順利“升規入統”,實現規模化發展。

2024年,雲南好仁堅果開發有限公司、岳宋橡膠加工廠、聯興木業等一批企業升規達限,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2022年的3個提升到9個,成長型工業集群不斷壯大。

幸福食堂老人用餐。艾嘎攝.jpg

幸福食堂老人用餐。艾嘎攝

聚焦“關鍵小事”,做實“民生大事”

中午時分,西盟縣勐梭鎮東城社區的老年幸福食堂飯菜飄香,豐富多樣的家常菜吸引社區群眾排隊就餐,幸福食堂洋溢著幸福味道。

“60至79周歲的老人享受半價優惠,8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全部免費。”東城社區黨總支書記葉花說。

為護航社區兒童茁壯成長,每到寒暑假期,東城社區都會開展“愛心托管班”,通過既“托”又“管”還“教”的方式,開設形式多樣的興趣培訓課程,有效解決兒童假期在家無人管、學業難輔導等系列問題,幫助家長解決后顧之憂。

近年來,西盟縣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打拼,在就業增收致富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量老人和兒童的留守問題。

西盟縣東城社區組織志願者照顧小朋友。艾嘎攝.jpg

西盟縣東城社區組織志願者照顧小朋友。艾嘎攝

2024年,西盟縣在完善就業創業、產業帶動、教育發展等支撐保障的同時,通過構建關愛網絡、結對幫扶實施、健全救助體系等多項舉措,筑牢民生防線,在全社會形成了關心關愛“一老一小”的良好風尚,有效提升了“一老一小”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伴著冬日暖陽,漫步在西盟縣東城社區的休閑公園裡,老人談歡、孩子嬉鬧,人人怡然自樂的幸福畫面隨處可見。“以前老人健身鍛煉、年輕人散步、小孩玩耍的去處不多,現在建了這麼多公園綠地,方便極了,我們也有了放鬆鍛煉的好去處。”在公園裡鍛煉的市民娜漢微笑地說,休閑公園的建設不僅改善了城市的生態環境,也讓市民漫步其間享受愜意時光。

2024年,西盟縣持續推進東西城區更新建設,加快老舊小區、新建小區、背街小巷特色化改造,口袋公園、濱河公園、休閑公園等重點民生項目投入使用,完成市政基礎設施投資8000萬元,城市氣質和市民居住生活品質得到不斷提升。

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村富倮組。劉睿攝.jpg

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村富倮組。劉睿攝

以“千萬工程”為筆,繪就美麗鄉村底色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基礎工作。近年來,西盟縣立足實際,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縱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動鄉村“面貌”煥新顏。

走進西盟縣力所鄉南亢村富倮組,村中路面干淨整潔,房前屋后的小菜園裡,應季果蔬郁郁蔥蔥。得益於構建垃圾清運“微模式”,這裡的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以前村裡的垃圾都是倒在村邊角落的露天垃圾池裡,村民一倒了之,垃圾溢出池子是常有的事,天熱時垃圾都腐爛了,臭味到處飄散,村民也是置之不理。”力所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娜思說,為了破解垃圾“清運難”的問題,力所鄉不斷探索創新工作方法,在南亢村富倮村民小組試點推行“村集體+黨支部+農戶”的垃圾清運“微模式”,從源頭到終端雙把控垃圾清運處置。

力所鄉通過主動提供咨詢引導、幫辦代辦等服務,鼓勵引導轄區居民成立保潔服務公司。並引導村集體盤活資源,將垃圾車租賃給企業使用,企業按年支付車輛租賃費。

如此一來,不僅幫助企業渡過了初創階段資金困難的難題,還為村集體帶來了穩定的收益。同時,該企業還積極招募本地村民作為垃圾車駕駛員,為本地勞動力就業提供了新的機會。

“村集體負責幫助我們收取垃圾清運費用,按村民每人每年40元的標准收取,做到垃圾隨滿隨清,企業按照10%的比例返還給村集體作為相應管理服務費及聘請群眾清運垃圾服務費,目前,公司已與力所鄉5個行政村合作。”西盟至尚保潔服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娜海說。

通過政府搭台,建成垃圾清運公司,目前,力所鄉共建成垃圾清運點78個,清運垃圾570噸,覆蓋村民小組47個,扭轉了垃圾清運不及時、無人清運的現狀。

“自從我們交了40元的衛生費,寨子的衛生有專門的保潔員來打掃,垃圾桶定期有人來清理,我們覺得交40元的保潔費非常劃算。”富倮組村民娜兒說。

村民收獲無筋豆。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jpg

村民收獲無筋豆。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治長效,力所鄉還結合村規民約、“紅黑榜”等,開展大清掃、大清理、大整治行動,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常態化、制度化、持續化。

同時,廣泛動員群眾在房前屋后栽花種樹種菜,利用好當地石頭、陶瓷瓮、瓦片等物件,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小花園、小菜園、小盆景等“微景觀”,提升鄉村整體美化水平,確保鄉村“顏值”提檔升級。

通過黨委主導、政府搭台、黨(總)支組織引領、企業唱戲,群眾的主體意識被喚醒的垃圾清運“微模式”已在西盟縣全面推廣。2024年,該模式作為“縣區委書記縣區長領建項目”典型案例在全市進行推廣。

回首2024年,西盟正以其獨特的發展路徑,書寫屬於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答卷。鄉村產業的發展動力越來越強,農民就業增收渠道越來越寬,一幅產業旺、鄉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虎遵會、艾嘎)

(責編:徐前、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