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網絡流行語:最強“嘴替”還是語言污染

2024年12月20日08:3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流行語:最強“嘴替”還是語言污染

  試著去了解年輕人的真實想法,多一些“解碼”社會情緒的耐心。

  ——————————

  歲末年終,各大年度網絡流行語榜單紛紛出爐。看到“City不City、鬆弛感、班味、硬控”等一眾詞匯,很多互聯網“5G沖浪選手”都會頗感親切,深覺這些表達簡直就是年度最強“嘴替”。也有不少人對一些網絡熱梗表示反感。有家長直言,現在不管跟孩子說什麼,對方都會看似瀟洒地甩過來一句“那咋了”終結對話,好好說話成了難題﹔有人索性反其道而行之,盤點起那些“被用爛”的年度熱詞,並不無諷刺地附上“煩人指數”。

  其實,正如《語言文字周報》執行主編楊林成所說的:“網絡流行語被稱為‘時代的標簽’‘年度的紀念郵票’,是社會文化生活的鏡像和縮影,也是觀察大眾生活和語言發展的獨特視角。”很多時候,網絡流行語並不只是一時興起的造梗、玩梗,一種新興表達方式能夠“出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戳中了部分群體的共通情緒,折射了某些不容忽視的社會心態。因此,在簡單批評這些表達是“一串亂碼”“不知所雲”之前,不妨先按捺一下隨手貼標簽的沖動,試著去了解年輕人的真實想法,多一些“解碼”社會情緒的耐心。

  比如,前不久,《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2024“十大流行語”中,“班味”和“鬆弛感”同時上榜。前者是對打工人面容憔悴、神情疲倦和缺乏活力等特征的概括形容﹔后者則是指面對壓力時從容應對、善待自我、不慌張、不焦慮的心理狀態。對照二者來看,其反映的是不少職場人士對工作壓力過重的調侃和覺察,並隱含了大家希望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多些鬆弛感、少些“班味”的共鳴。幽默表達折射的青年情緒,清晰而真實。

  還有一些流行語,敏感地捕捉到了人們更加微妙的內心情緒。比如“偷感(很重)”,多用來自嘲做事拘謹、小心翼翼的狀態,表達自己由於環境陌生、行為不熟練等因素感到不安,享受像“透明人”一樣默默做事帶來的安全感。其實仔細想來,除了自信滿滿的“社牛”外,很多性格偏內向的職場新人,都不免會有這樣的“偷感”時刻。初來乍到時,總是會擔心自己詞不達意、表達方式不合時宜,於是難免瞻前顧后,做事有些畏手畏腳。搜羅既有的口語表述,恐怕還真難找到像“偷感(很重)”這樣生動鮮活的表達。

  與之相對應的,是流行語“那咋了”所傳遞的拒絕內耗的觀念。當有人說“穿這個不好看,下次別穿了”,或是毫無緣由地貶低自己的工作成果時,那些平日容易被他人意見左右,繼而自我懷疑的人,就可以轉換思維,用一句“那咋了”輕鬆回復,避免讓自己陷入內耗。可以看出,“那咋了”具有特定的表達語境,其所鼓勵的並不是不講禮貌,而是不要太過看重他人看法,學會尊重自我感受。至於當其“破圈”傳播后,一些小學生因為好玩跟風使用,甚至動輒用“那咋了”回懟老師、家長等做法,則應當更多用教育手段加以引導和矯正。

  輿論場上,不乏網絡流行語會造成語言污染、網絡熱梗容易帶壞未成年人等的擔憂。對於部分涉嫌歧視、侮辱他人的“黑話爛梗”,當然有必要加強警惕﹔而對於更多無傷大雅的創新表達,不妨秉持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去看待。

  我們要相信,漢語具有強大的自我淨化能力,吐故納新本來就是一種語言充滿活力的表現。一波波網絡流行語如潮起潮落,大部分生命周期都極為有限。如今想來,前兩年曾十分流行的“絕絕子”“yyds”等詞匯,現在已鮮有人提及,至於80后、90后熟悉的“I服了You”“表醬紫”“打醬油”等網絡熱詞,如今也早已成為“時代的眼淚”。而那些歷經時間考驗仍不斷被人們使用的表述,也在讓中文世界變得更加多元、豐富。

  中文世界本就包羅萬象,有的表達嚴謹准確,有的簡明優雅、充滿美感,也會有輕鬆幽默、更接地氣的口語化表達。對不同話語體系的掌握,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一個喜歡上網“沖浪”的年輕人,完全可以一邊在聊天群組裡靈活運用“小孩哥”“水靈靈地”等各種網梗,一邊在寫論文、作報告時凝練表達,在偶遇一方美景時自然地吟誦詩詞歌賦。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人表現出語言匱乏的特征,那麼問題的關鍵可能並不在於網絡用語的“侵蝕”,而是其本身並未形成對語言的感知力和判斷力,沒有形成成熟的語言品位。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對未成年人的教育中,進一步營造充滿人文感的良好氛圍,讓他們更真切地領略到文字之美,了解網絡流行語的具體來源和使用邊界,懂得在不同場合應用恰當的話語體系,才更重要。

  換言之,人是語言應用的主體,當人們對語言的審美和判斷力不斷提升,自然能夠把握好應用網絡流行語的尺度。(任冠青)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