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
滇南有靈草 名曰燈盞花(道地藥材巡禮·雲南篇)
上新民村的燈盞花規范化種植基地。本報記者 王美華攝
盛開的燈盞花。雲南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圖
曹雲偉正在除草,他身旁就是一根站管。本報記者 熊 建攝
涼拌燈盞花。雲南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圖
記者見到曹雲偉時,天氣很好,沒有風。他和老伴王掊芬正在地裡忙乎——給燈盞花除草。“這比種植玉米、油菜等農作物收益要高不少。9月份第一刀的收入大概是每畝5000多元,接下來我們要割第二刀。”曹雲偉說。
這裡是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上新民村的燈盞花規范化種植基地。小雪節氣剛過沒多久,但見一叢叢綠油油的燈盞花長勢喜人。幾朵粉紫色的花朵淡雅清新,迎風搖曳。當地人說,等到燈盞花盛開的時候,千萬朵粉紫色的小花挨挨擠擠,匯聚成一片絢麗的花海,那畫面別提多美了。
燈盞花,又名燈盞細辛,因花似燈盞、根似細辛而得名,有著“滇南靈草”的美譽。燈盞花最早明確記載於明代醫藥家蘭茂所著的《滇南本草》,是菊科飛蓬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尤以雲南燈盞花藥材資源最為豐富,產量佔全國資源總量95%,獲國家地理產品標志保護。
一朵治病花
中風最怕它
小小一朵燈盞花,別看它弱不禁風的樣子,對於中風的治療,很有一套。
雲南省麗江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陳朝麗介紹,燈盞花性寒、微苦、甘溫辛,具有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消炎止痛等功效,是一味經典的民族藥材,在治療中風和中風后遺症方面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雲南傣族、彝族、苗族、白族、傈僳族等都有燈盞花治療中風和偏癱的記載。比如,傣藥著作《啊皮塔麻接干比》中講,燈盞花可治療風濕病、中風偏癱、痴呆、感冒咳嗽、牙痛、頭風痛、眩暈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燈盞花中的總黃酮及其燈盞乙素和咖啡酰類化合物,被認為是主要有效成分,對心腦血管類疾病所致的腦偏癱、冠心病、腦血栓、腦出血、腦栓塞、微循環障礙等疾病有顯著療效,被收錄於歷版《中國藥典》中。
雲南瀘西地區盛產燈盞花。一直以來,當地百姓有食用燈盞花的習慣。當地人介紹,祖輩們經常用野生燈盞花炒雞蛋或燉雞蛋吃,有時直接用燈盞花熬成湯后熱敷眼睛。為了方便使用,當地百姓把野生燈盞花移栽到自家的房前屋后或庭院裡,以便隨時沖泡代茶飲用。
1969年,雲南藥物研究所派出研究人員深入民間收集中藥配方,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一位90多歲的苗族老中醫獻出一方:用燈盞花燉雞蛋可用於治療腦偏癱。接下來,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等單位開展臨床試驗,發現燈盞花提取物用於心腦血管類疾病所致的腦偏癱等疾病療效顯著。從此,燈盞花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漢董從事燈盞花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數十年。在他看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疾病譜也在不斷變遷。其中,以心腦血管疾病為代表的慢性疾病和亞健康人群,正在成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重大因素。從既往臨床應用經驗來看,燈盞花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等領域具有獨特作用。
燈盞花素片、燈盞細辛軟膠囊、燈盞細辛膠囊、燈盞生脈膠囊、燈盞細辛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和注射用燈盞花素……經過多年研究,醫療機構、研究機構和龍頭企業根據燈盞花提取物開發出一系列藥品。目前燈盞花上市相關藥品40種,其中九成多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專家表示,燈盞花類中成藥藥效成分清晰、作用機理清楚、多組分、多靶點協同作用,將在未來嶄露頭角,尤其將在治未病、慢病管理以及防治阿爾茨海默病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一朵致富花
人們都愛它
曹雲偉今年5月份才開始種燈盞花,之前聽說過,但是不敢種。
在得到了雲南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技術支持后,曹雲偉這才涉足燈盞花種植。“我們隻要按照公司的標准和要求進行種植就行,他們提供從種植技術、施肥指導到收購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相當於他們雇了我們。”曹雲偉說,“主要打理工作就是人工除草。如果過多使用除草劑,農殘就會超標。”
在密密麻麻的燈盞花中,關德軍一眼就能看出哪一株病了。作為雲南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在大田裡摸爬滾打十多年了。“這一株的紅色部分是霜凍導致的。前兩天瀘西下霜了。”關德軍說,“燈盞花從選地開始就要注意,周圍不能有污染,也不能有其他菊科類植物,避免串種,保証純度﹔空氣要很好,地得有坡度。”
“燈盞花喜歡水源條件好、土質肥沃、排灌良好的砂壤土或紅壤土。”雲南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玉國介紹,燈盞花生長周期相對較短,一年可播種兩次,每畝每年可採收4—5茬。這種高頻次的採收模式,就如同割韭菜一般。如果不及時採收,燈盞花的生長會快速達到一個頂峰,隨后便會進入衰退期,所含有效成分也會隨之降低。因此,種植技術員對採收期的把控極為嚴格,須確保在最佳採收期的15天內進行採收。
目前,雲南已建成我國規模最大、規范化栽培與加工技術最成熟的燈盞花種植基地。紅河、大理兩地燈盞花種植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其中,紅河憑借高海拔、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優質的空氣和土壤條件等自然條件,被鑒定為燈盞花最適宜的種植區。2009年,國家標准《地理標志產品紅河燈盞花》頒布實施,測定紅河人工栽培燈盞花的燈盞乙素含量普遍在2.20%—2.78%,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標准的0.3%高出近10倍。
“紅河燈盞花不論在產量、外觀還是內在品質上,都優於其他產區的燈盞花。”雲南生物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質量總監林炎海說,根據測定,紅河燈盞花的有效成分比其他地區高出37%至50%。這與紅河特殊的氣候條件分不開——太陽投射角度較大、變化幅度較小﹔白天光照充足、溫度高,光合作用強,積累的有機物質多﹔夜間溫度低,有機物消耗少,有利於燈盞花養分的合成積累,再加上土壤中各種元素含量的獨特性,讓紅河成為燈盞花藥材道地產區。
隨著技術的進步,如今,燈盞花的種植季節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春秋兩季,而是可以根據需求靈活調整。例如,有些地方選擇冬季播種,來年四五月份便可採收。
雲南澤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雲波,從事燈盞花產業相關工作近15年。“燈盞花從整地、播種育苗、除草、施肥到採摘收都需要大量工人,有效解決了當地村民就近務工的需求,增加了基地附近老百姓的收入。”她說,他們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廣種植燈盞花。2018年至2023年,公司在瀘西縣中樞鎮、金馬鎮、白水鎮等6個鄉鎮累計推廣種植燈盞花2萬畝,平均畝產值1.5萬元,實現燈盞花農業產值約3億元。
在瀘西縣金馬鎮石缸沖村,楊老三已經種植燈盞花四五年了。“畝產量越來越高,藥材質量越來越好,畝產值也從剛開始七八千元做到現在的1.5萬元以上。”他說,家裡也有了許多喜人的變化——老房子翻新重建了,在瀘西縣城買了兩套商品房。現在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后也回到家鄉,和他一起種植燈盞花。
一朵產業花
科技加持它
在燈盞花種植基地轉了半晌,鞋子底和幫都染紅了。雲南的紅土地,真是名不虛傳。這樣的地,不光富含各種礦物質,還很鬆散,不容易板結。而防止土地板結,是燈盞花種植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之一。
曹雲偉的地裡,隔幾米遠,就豎著一根管子。“這叫站管,站立的管子。”關德軍說,“以前用鋪設在地裡的噴灌設施,噴出后砸在地上就容易造成土地板結。這種站立的噴灌,噴出的水像小雨和霧一樣,潤物細無聲,會逐漸滲透進土裡去。”
“這樣可以保証燈盞花根部的呼吸作用。”關德軍進一步解釋,“根部呼吸作用強時,氧氣充分,肥料就吸收得好,抗性就強,病情就越少,農殘也就控制得越好,形成了良性循環。”
燈盞花種植技術一直走在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路上,人工種植的有效成分含量是野生資源的3倍以上。種源豐富,現有澤生、滇靈、艾瑞杰等14個獲得新品種証書的種源。
目前,紅河燈盞花已經在瀘西等地實現了高水平的規范化種植。市面上80%的燈盞花原料來自規范化種植基地,保証了原料的可靠來源和品質。同時,推廣利用“直播覆膜避雨栽培模式”,根腐病發病率從70%降到了5%以內,良種覆蓋率超過80%,是雲南省首個實現中藥材良種化的品種。
有了品質的保証,一朵花可以成就一個產業。2023年,全國以燈盞花為原料的藥品、制劑實現銷售收入約60億元,其中雲南燈盞花系列產品實現銷售收入近20億元。
近年來,雲南省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聯合,圍繞燈盞花從育種、規范化種植技術、藥理藥效評價、有效成分提取、加工工藝和產品開發等領域密集發力,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我們專注燈盞花20多年,堅持以科技助力產業發展,以實現醫學價值為核心。”雲南生物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建輝說,公司一直致力於燈盞花的研究、開發、產品生產和銷售,現已實現一級預防、二級預防、急性期治療等領域的全生命周期布局,完成了燈盞花口服制劑在心腦血管疾病康復及二級預防領域的循証醫學研究工作。
而這一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燈盞花的大田裡。“燈盞花是治病救人的。”曹雲偉說,“我們種它,首先要保証品質,不會出現農殘等各種問題,這樣別人才會放心用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