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主播變“醫生” 直播間養生局何以“套路”老年人?

宋子節 閆芳馨
2024年12月04日08: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原標題:主播變“醫生” 直播間養生局何以“套路”老年人?

  隨著“銀發經濟”進入數字化快車道,有些直播間瞄准“觸網”老年人,推出五花八門的保健品,配上頗具說服力的解說詞,引得不少老年粉絲花錢購買。

  然而,近期有不少媒體曝光一些直播間打著養生旗號騙取老年人的錢財,上演壓片糖果價格翻倍變“神藥”的戲碼。直播間養生局何以“套路”老年人?

  廣告套路深:“醫學專家”講養生知識賣假產品

  每天晚上七點半,某養生直播間就會准時開課,擁有“抗癌防癌專項基金會秘書長”“國家一級保健醫師”“國家一級營養師”等多個頭銜的講師開始講解養生知識。直播間裡,普通保健品被宣傳成“養生神品”,其價格成倍上漲。有的老年人甚至為了購買保健品花費十幾萬元。

  可經過警方調查,直播間推銷的小分子肽、雪蓮、紅景天、磷蝦油等保健品,並沒有直播間所提到的治療疾病的作用。

  據記者觀察,這類養生直播間主播通常以身著白大褂、冠以“專家”頭銜的方式,滔滔不絕地講述養生常識。在直播一段時間后,主播逐漸將話題引導到所要出售的產品,開始“123上鏈接”。鏈接會將客戶引流至網絡聊天群的“私域直播間”,在小圈子范圍內對中老年人進行“洗腦”。也有一些直播間以“進群領贈品”等方式進行公域與私域間的導流,不少老年人從一開始獲得蠅頭小利到購買價值數千元乃至上萬元的保健品,一步步走進設計好的陷阱。

  心理被“拿捏”:利用老年群體的健康焦慮

  這類養生直播間產品包括實體藥品與課程等虛擬產品。央視“315”晚會曾曝光有店家將壓片糖果做成藥品,導致高血糖患者病情加重。一些直播間要求消費者按照“養生食譜”每日打卡飲食,造成部分人出現營養不良的症狀。

  為何“一眼假”的直播套路,年輕人嗤之以鼻,老年人深信不疑?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王大華分析,由於部分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他們或許更願意去嘗試多種不同的方法,“萬一他們就成了那個被治愈的少數幸運兒呢?”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面臨較大變化,當追求健康消費心理迅速滋長,理性消費就很可能被拋諸腦后。一些店家正是利用老年群體的“健康焦慮”通過夸大效果、虛假宣傳、銷售誤導等手段銷售各種保健品,使得一些“亂投醫”的老年人“掉坑”。

  “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背后,主要蘊含著兩類需求,即健康需求與情感需求。”吉林省長春市第六醫院副主任醫師楊楠指出,“除了健康焦慮以外,也與老年群體大多處在‘空巢期’有關。子女忙碌、社交圈子縮小以及各種軀體不適等因素會讓老人感到孤獨,在心理上有更強的社會歸屬需要。店家正是利用老年人的這種心理需求,在直播間為他們營造了一個虛擬空間,親切熱情的稱呼、同齡的相同愛好者聚集形成的氛圍,讓老年人有了情感寄托,並在這種情感慰藉的驅使下放鬆警惕,輕信商家的宣傳和承諾。”

  虛假宣傳已違法:填補老年人“數字鴻溝”需各方努力

  今年5月23日,安徽省淮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宣判一起詐騙案,程某山、遲某軍、王某紅等10名涉案人員,均被法院認定犯詐騙罪,被判處三年到十三年六個月不等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據悉,這起特大詐騙案涉案人員遲某軍是一家文化公司的講師。隻有高中文化的他,卻被包裝成了養生欄目“首席嚴選官”。在直播中,他看似講授養生知識,實則在兜售保健品。

  填補老年人的“數字鴻溝”,解決老年人“觸網”安全問題仍需各方努力。

  針對一些將保健品包裝成“包治百病”的神藥的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保健食品廣告應當顯著標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2023年5月1日起實施的《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第八條規范: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沒有獲得相應資質的養生直播和短視頻不具備合法性。根據最新修訂的《互聯網用戶公眾賬號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和《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管理規定》,涉及醫療衛生等領域內容的自媒體、公眾號等須獲得相關資質。

  “如果觀看養生直播視頻后購買了假冒偽劣保健品,一方面,可以向主播所在的網絡直播平台投訴﹔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當地的消費者協會舉報。”朱巍指出。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