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旅居雲南·詩意棲居】

我在大理修古瓷

人民網記者 劉怡
2024年11月27日16:4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四季更迭,當冬日的嚴寒席卷全國多地,雲南卻以其獨特的氣候條件,展現出溫暖如春的景象。茶香咖韻交融,陽光花海常伴,近年來,雲南日益成為眾多游客心中的旅居勝地。即日起,人民網雲南頻道推出“旅居雲南·詩意棲居”系列報道,在旅居雲南的詩與遠方中,一起領略雲南的自然風光之美、人文風情之韻,感受在雲南旅居的悠然愜意,品味“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

初冬的大理,溫暖而舒適。洱海深藍,蒼山閃著貝母的光澤,白牆青瓦的白族民居鱗次櫛比,遠遠望去如新雪點點。

背靠蒼山中和峰的中和村,也是大理著名的“三月街”集市起源地。每月四天趕集日,街上熙熙攘攘。背著竹簍的趕集客中,經常有人操著外地口音,熟練地挑選果蔬、乳扇和山貨,村民們也早已熟悉了這些生活在村裡的藝術家。

鄧虎藏在工作室裡修瓷器。

鄧虎藏在工作室裡修瓷器。段玉良攝

近年來,大理吸引了近10萬外來人士長期居住。中和村原本隻有400多名居民,卻吸引了超過1000名“新大理人”,成為遠近聞名的“藝術村”。

2015年,中和村迎來了第一批駐扎的藝術家。2023年,中和村成為大理州“藝術家第二居所”試點村之一。這裡陸續舉辦了二十四節氣火塘詩歌會、農民書畫家作品展、西南絲綢藝術集市、“遇上大理”國際藝術展等藝術活動。音樂、繪畫、陶瓷、書畫、服裝、漆器、顏料制作和裝裱等藝術家工作室陸續在這兒生根發芽,多元文化業態逐漸形成。

如今的中和村,由古老民居改造的客棧和藝術空間比比皆是。“中和書院”作為藝術綜合服務中心,由原本的村民議事中心改造而成。巷口白牆,竹影搖曳,隨處可見詞曲音樂家、音樂制作人陳越創作的歌詞詩句,大理瑰麗的風土人情和深情鄉愁融入其中。

鄧虎藏的工作室

鄧虎藏的工作室。段玉良攝

午后陽光正好,藝術家鄧虎藏騎著自行車從坡上經過,他和房東楊大爺攀談了幾句,並約好明天去幫老人收拾雜物。拐進小巷,就是他的手工小院——“雲工開物”。

鄧虎藏來自成都,12年前正式定居大理,此前曾從事過漆器行業,又輾轉於廣告行業。今年,是他在中和村居住的第八年。懷揣一顆惜物之心,他在院子裡用傳統“金繕”手藝修復古瓷器,重新成為了一個手工藝人。

金繕,即“以金修繕”,是以天然大漆為主要材料,修補殘缺器物的傳統手工藝。

破碎的瓷器歷經粘合、滲漆、描漆補平、磨漆,最后施以金粉,在復原的基礎上擁有了新的藝術表達,蘊含著“破鏡重圓”的東方式審美氣質。

作為一個半隱居的手藝人,鄧虎藏也驚訝於大理當地古老手工藝的傳承,花紋精致的竹器、扎染、甲馬……生活審美與功能性兩全其美,工匠們鬆弛與專注的狀態渾然天成。

從2017年起,鄧虎藏開啟了修復上千件古瓷器的“我在大理修古瓷”計劃。

鄧虎藏騎車穿過小巷

鄧虎藏騎車穿過小巷。段玉良攝

走進“雲工開物”小院,你能看到產自玉溪的“滇青花”玉壺春、雙耳瓶……聽到雲南玉溪與江西景德鎮、浙江江山並稱為“中國青花瓷三大產地”的故事,感受雲南陶瓷質朴與溫潤的獨特美感。

閑暇時光,鄧虎藏還會教游客與孩子們打磨犀皮漆珠,制作雲南傳統瓦貓和甲馬,探索將漆藝和大理本土手工藝相結合。

如果說一開始只是因為純淨的陽光、空氣等“外部因素”愛上大理,如今鄧虎藏已經成為了大理“慢生活”生態中的一員。關心糧食和蔬菜,愛趕“三月街”與古城北門菜市場,驕傲於“我們村到現在喝的都是山泉水”。

鄧虎藏說,他在大理完成了人生“重啟”,也在大理組建了家庭。

6年前,伴隨著孩子出生,鄧虎藏對大理的感情也更深刻長遠。“每個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給孩子,所以我給了他在大理的生活。”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