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完善

摸清產品“碳家底” 提升經濟“含綠量”

2024年11月06日08:45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摸清產品“碳家底” 提升經濟“含綠量”

  圖為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樣品。 新華社記者 楊青攝

  粵港澳大灣區發布35項新產品碳足跡評價技術標准,范圍涵蓋無人機、投影儀、醫療器械、智能手表等﹔上海啟動“產品碳足跡認証”試點,率先在鋼鐵等行業推動﹔雲南印發《雲南省碳足跡核算重點產品目錄清單》,包括11個行業37個類別145種重點產品……一段時間以來,多地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持續推進。

  不久前,產品碳足跡核算標准通則國家標准《溫室氣體 產品碳足跡 量化要求和指南》(以下簡稱《通則標准》)正式實施。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說,《通則標准》規定了產品碳足跡的研究范圍、原則和量化方法等,採取與國際通行的生命周期評價標准一致的原則編制,為產品碳足跡核算方法和數據國際互認打下基礎。

  完善核算體系

  碳足跡通常是指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的特定對象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特定對象包括產品、個人、家庭、機構或企業。這一指標可以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提供參考。

  “產品碳足跡是碳足跡中應用最廣的概念,是指產品整個生命周期所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包括原材料的生產、運輸、分銷、使用、廢棄等流程,是衡量生產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標。”裴曉菲說,比如塑料袋的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資源,使用塑料袋會增加碳足跡﹔太陽能熱水器利用太陽能進行加熱,不需要使用傳統能源,能減少碳排放,進而減少碳足跡。也就是說,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小,碳足跡就越小,反之碳足跡就越大。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研究員田金平說,在標准體系方面,《碳達峰碳中和標准體系建設指南》等文件都要求加快研制產品碳足跡核算基礎通用國家標准,參與碳足跡核算相關國際標准制定﹔在政策體系方面,《關於加快建立統一規范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等文件對碳足跡核算與管理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系統而具體的部署。

  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實施方案》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明確了“任務書”和“施工圖”。該實施方案提出,要發布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准,優先聚焦電力、煤炭、天然氣、燃油、鋼鐵、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電子電器等重點產品,制定發布核算規則標准等。到2027年,碳足跡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准﹔到2030年,碳足跡管理體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標准。

  助力低碳轉型

  相較於國際標准,近日起實施的《通則標准》增加了編制具體產品碳足跡標准的參考框架、數據地理邊界信息建議等,內容豐富,也更具有操作性,填補了國內產品碳足跡核算通用標准的空白,為指導編制具體產品碳足跡核算標准提供了依據。

  中國標准化研究院資源環境研究分院研究員李鵬程說,量化產品碳足跡有助於企業識別碳排放量大的環節,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實施降碳措施,加強供應鏈、價值鏈中的碳排放管理,促進綠色低碳消費,助力綠色低碳轉型。

  紡織業屬於典型的高能耗行業,是浙江省的主導產業之一。為推動綠色發展,浙江省紹興市發布了化纖面料、棉面料和絲綢面料等系列產品碳足跡地方標准,並基於國際國內相關標准和認証體系要求,打造了紡織產品碳足跡管理平台,可實現產品全流程、全周期、全覆蓋的碳足跡核算。據了解,根據地方標准和管理平台,企業應進一步節能降碳的環節變得一目了然。例如,浙江布創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就在廠房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光伏,這一舉措不僅滿足了企業50%的用電需求,還有效減少了企業的碳足跡。

  推動全鏈條減排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摸清生產端“碳家底”,有助於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碳減排。

  “產品的碳足跡核算工作不僅是產品生產企業的責任與任務,也需要產品所屬產業鏈相關企業的積極參與和配合,隻有產業鏈中各行業各企業相互配合才能更加准確、有效地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工作,計算產品碳足跡數據。”中國電子技術標准化研究院院長楊旭東說。

  以電池行業為例,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首批動力電池即將迎來回收高峰,如何回收再利用,成為擺在整個行業面前的大問題。

  我國首個車用鋰離子電池碳足跡量化團體標准《碳足跡量化方法車用鋰離子電池》日前出台。在此基礎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謝明輝進行了電動汽車碳足跡及動力電池碳足跡的研究,結果表明電動汽車和燃油汽車的碳排放分別為25022公斤和39497公斤﹔採用定向循環工藝、循環再生工藝回收1公斤動力電池,分別可減少碳足跡2.76公斤、3.75公斤。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說,為了做到可持續發展,寧德時代構建了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涵蓋上游供應鏈、電池設計、生產、使用、回收和再制造等各個環節,致力於電池最大化循環利用,通過量化產品碳足跡促進動力電池的回收和再生。數據顯示,2023年寧德時代回收了10萬噸廢舊電池,鋰、鎳鈷錳回收率分別達到91%、99.6%。(記者 李 禾)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