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廢水如何變“肥水”

——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的雲南實踐

2024年11月05日08:26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牟定縣江坡鎮牌坊村的生態氧化塘。 本報記者 胡曉蓉 攝

農村污水處理家庭“小三格”。 本報記者 胡曉蓉 攝

  秋高氣爽,漫步雲嶺鄉間,天藍、地綠、水清、村美,目之所及皆為美景,鄉村建設“美麗變化”正在雲南各地發生。

  長期以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都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短板。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雲南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麗鄉村建設。從“污水靠蒸發”到“清水繞人家”,農村生活污水如何做到資源化利用,實現廢水變“肥水”?近期,本報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多方聯動 齊抓共管

  人居環境整治是鄉村振興的“首場硬仗”,而污水處理就是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硬骨頭”,對山區半山區佔全省總面積94%的雲南來說尤其如此。雲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底子薄、欠賬多,這隻“攔路虎”尤其棘手。為此,雲南省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重要內容,更作為實施美麗雲南建設、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舉措全面攻堅。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關決策部署,將其作為一項重點工作重點研究、重點部署、重點推進。堅持生態化、資源化,以用促治,一村一策,分區分類,全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污水處理設施既要建得起,更要用得好。”聚焦這一目標,雲南省加強部門協作,多方聯動齊抓共管。生態環境部門與農業農村、發改部門聯合推進“千萬工程”行動、項目提級論証等工作﹔省生態環境廳會同省財政廳推動“以獎代補”機制落實,2023年以來,下達前兩批20個試點縣獎補資金20020.66萬元,完成治理4124個自然村。省生態環境廳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合力開展鄉(鎮)鎮區生活污水管網向周邊村庄延伸行動,推動村鎮生活污水一體施治。同時,全省多渠道籌措資金,推動重點區域治理。2023年以來,先后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7.4億元,投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省、州(市)、縣(市、區)勠力同心,推進治理取得積極成效。截至2024年9月,全省13262個行政村完成治理7029個,治理率達53%。其中,重點高原湖泊流域531個行政村完成494個,治理率達93%﹔赤水河流域151個行政村完成121個,治理率達80.1%。

  典型引路 因地施策

  在馬關縣坡腳鎮大訊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小三格”。農戶的沉澱池、化糞池和發酵池統稱“小三格”,污水在這裡進行第一道淨化后,通過管道進入“大三格”集中預處理,全村建立起“連片收集+單戶治理”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楊清策介紹,這一污水處理模式,是在學習研究先進地區經驗做法,結合實際在各地重點流域和壩區、山區半山區開展的治理試點。“不管是牟定還是馬關,都証明了這一治理方法十分有效。”

  “建成‘小三格’的材料成本並不高,主要是人力成本高。”坡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應龍介紹,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坡腳鎮構建鎮主導、村主責、民主體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自建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動員群眾“自己的家園自己建”。“我們組建了施工隊,採取‘工匠+群眾’的模式,把村內工匠進行技術分組,採取流水作業的方式,多隊同時開工、相互協調配合,有效縮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最好治理效果。將原本36萬元的定額預算縮減至8.9萬元,真正把錢花到刀刃上。”目前,全鎮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5%,下轄112個自然村採用資源化利用模式,成為全省農村污水治理的典型之一。

  近年來,聚焦問需於農、問計於農、問效於農,雲南省向浙江、福建等省份看齊,指導各地在重點流域和壩區、山區半山區等不同類型地區開展治理試點,總結推廣牟定“五個五”治理模式和馬關“123456”治理經驗,並匯編印發了《雲南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典型案例匯編(第一批)》,供各地學習借鑒。

  同時,建立“以獎代補”機制,支持開展整縣推進試點。幫扶指導64個縣(市、區)編制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縣推進試點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完成2批次整縣推進試點省級競爭性評審,確定了馬關、武定等20個試點縣,加大工作力度,指導推進試點工作,以試點示范效應帶動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顯著提升。

  變廢為寶 綠色高效

  清晨,牟定縣江坡鎮高平村委會牌坊村村民們給家門口的小花園澆完水,打掃好屋裡屋外的衛生,打包好垃圾,來到村口智能化太陽能驅動垃圾箱前,隻要靠近,垃圾箱門便自動打開,十分便捷。

  牌坊村村民吳麗萍向記者演示了當地農戶如何做到“四水全收”:餐廚廢水、洗滌廢水、養殖廢水和廁所洗浴廢水合稱“四水”,其中餐廚、洗滌、洗浴等“灰水”被接入沉澱池,廁所和圈舍的“黑水”接入化糞池,兩股水合流進入厭氧發酵池。“在農戶的沉澱池、化糞池和發酵池‘小三格’中,就能解決問題。一般4至6人的農戶建2立方米的池子就夠了。”高平村委會主任李海偉告訴記者,污水經過沉澱處理后由村主管網統一收集,納入村裡的“大三格”進行生態氧化處理,不僅解決了污水濫流的問題,還能將污水變成還田肥水。2021年以來,高平村累計建設污水處理“小三格”645個、“大三格”36個。經過淨化的污水達到農業灌溉用水標准,既造福田地、滋養青山,又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林田灌溉用水壓力。

  “目前,全村實現了生活污水、畜禽糞污全收集、全處理,做到了‘看著不臟、聞著不臭、資源利用’。”李海偉指著村裡的生態氧化塘說道。

  全省各地積極探索,以源頭治理為主、末端處理為輔,通過全面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構建起污水收集、轉運、處理全流程閉環鏈條。

  馬關縣坡腳鎮田蓬村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典型,有不少耕地位於土石交錯橫生、蓄水能力差、抽水成本高的區域。每逢旱季,這樣的土地基本處於休耕狀態,村民蔡遠雲家的約一畝耕地也在其中。

  隨著村子“小三格”的建成,蔡遠雲家的耕地隨之受益。“經過前期處理,從‘大三格’出來的水,水質已達到《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排放標准》,可用於田地灌溉消納。”王應龍介紹。

  “廢水變‘肥水’,省了錢,肥了地,可謂一舉多得。”蔡遠雲說,再生水氮磷含量較高,用來灌溉可以減少化肥的使用量,每年還能節約不少水費。

  放眼全省,分散在各農戶、鄉鎮的一個個“微型處理廠”,巧解污水治理大難題,讓原本的生活污水搖身一變,成為滋潤幸福生活的汩汩清流。(記者 胡曉蓉 王丹)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