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厚全面創新的沃土(現場評論)
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要從支持全面創新的各方面、全鏈條謀劃推進
滾滾長江,百舸爭流。安徽銅陵,船行至“江拐彎,船調頭”之地,一抹“大橋紅”格外醒目。作為世界首座雙層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大橋,G3銅陵長江公鐵大橋不久前精准合龍。從開工到合龍,用時不到32個月,銅陵長江公鐵大橋刷新了長江中下游公鐵橋梁施工進度的紀錄。
又快又好,背后是什麼?是中國橋梁建造技術的精益求精、持續創新。
縱觀世界橋梁建造史,大跨度跨江跨海大橋,多為斜拉或懸索橋。斜拉橋剛度強、承載重,但跨越能力有限﹔懸索橋跨越能力強,但剛度較弱。能不能“剛柔並濟”?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打開思路,創造性提出斜拉—懸索協作體系,各取所長,實現跨度與剛度的“共贏”。
創新,離不開對基礎研究的不懈追求。自2003年啟動斜拉—懸索協作體系的研究,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花了10余年完成基礎研究、摸清相關技術參數,又歷經數十次研討和多次院士專家評審,終於完成理論驗証,獲得業內認可。何以自立自強?就是要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一點點攻堅克難、一步步精益求精,進而筑牢科技創新根基和底座。基礎研究之根扎得越深,科技創新之樹越能枝繁葉茂。
創新,得益於務實政策的有力支持。一段時間內,斜拉—懸索協作體系沒能找到落地項目。一些地方政府擔憂:沒有先例,萬一出現安全問題,怎麼辦?關鍵時刻顯魄力。銅陵希望將好的創新成果融入發展實踐,也對專業團隊十分信任。相關負責人說:“既然專家一致認可,我們就願意嘗試!”敢於探索,擁抱創新,才能促進原創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
認可成果、支持落地是第一步,抓住重點、強化協同尤為重要。以驗收為例,大橋採用全新結構體系,原有驗收標准均不適用,銅陵聯合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編制全新驗收標准體系,並報請成為行業標准。縱觀建造過程,有關部門積極協調城市規劃、自然資源保護、海事、航道、文物保護等多領域、各環節,全力保証項目順利完工。大橋總設計師肖海珠感慨:“‘超級工程’離不開工程師團隊勇於創新,更離不開包括政府在內各類主體全方位、多渠道支持。”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動態過程。讓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要從支持全面創新的各方面、全鏈條謀劃推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既需要企業勇於突破,矢志推進技術革新,更需要政府擔當作為,創新完善招投標、技術審查等配套體系。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產學研”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通過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為各類技術提供豐富應用場景,讓更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脫穎而出。在完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等方面進一步發力,培厚支持全面創新的沃土,才能更好推動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系統提升。
創新決勝未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提升政府鼓勵創新、保護創新的能力,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實干奮斗,定能讓更多科創成果落地生花。(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