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聯盟街道小壩社區:
打造“互嵌式”社區 構筑民族團結“心”家園
9月27日,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昆明市盤龍區聯盟街道小壩社區黨委喜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成立於2005年的聯盟街道小壩社區,佔地0.46平方公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聚居地。在這裡,生活著漢、彝、傣、回等32個民族約3萬余群眾。近年來,小壩社區堅持黨建引領,通過打造“互嵌式”社區,多元文化在交流中相互融合,居民對民族團結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極大提升,各族群眾和諧共處、守望相助,為民族團結進步貢獻出“小壩樣板”。
昆明市盤龍區聯盟街道小壩社區黨委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羅文鑫攝
不斷續寫“民族團結誓詞碑”的故事
自1951年雲南普洱專區48名各族代表在“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名以來,民族團結的精神在雲南不斷落地生根。
2022年,“續寫民族團結誓詞碑”落地盤龍區小壩社區。此后,每逢周一早晨,或重大節日時,小壩社區的各族群眾都會聚集在這塊碑前,參加升國旗儀式、重溫民族團結誓詞碑內容。
“此時此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強大力量。”今年10月1日,當與社區身著民族服裝的居民一同參加完升旗儀式后,小壩社區新進實習生李世春感慨萬千。
“我們這裡各族群眾參與意識較強,舉行儀式的時候,路過的群眾都會自覺行注目禮。”小壩社區黨委副書記楊平介紹,社區將宣傳教育融入到群眾的日常生活,厚植社區群眾愛黨愛國愛家鄉情懷的同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截至目前,已有超3萬名干部群眾在“續寫民族團結誓詞碑”前參與活動。
小壩社區辦公場所隨處可見“家文化”理念。羅文鑫攝
以“家文化”為基層治理賦能
“家”是社區的細胞,也是社區治理的中心。
走進小壩社區辦公場所,“團結之家”“回憶之家”“非遺之家”等醒目匾額挂在各功能區域的門頭,再往裡走還有“協商之家”“文化之家”等。
在這裡,民族文化交流、協商解決鄰裡矛盾、群眾學習提升等各類需求,都能被滿足。社區就是小壩居民的“大家”,是他們心目中的“溫馨港灣”。
“我們把社區辦公場所的大部分區域都用於‘家’的打造,我們要把最好的位置都留給‘家人’。”小壩社區黨委書記王艷紅說。
近年來,小壩社區通過將“家文化”理念融入社區治理,讓“家文化”力量推動基層治理更有溫度、熱度和深度,讓各族群眾融入和感受到基層治理的細“治”入微。
通過挖掘培養小區能人,發揮小區能人組織動員作用,帶動更多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在民生小實事、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實施過程中,社區涌現出許多帶頭人、熱心人、居民代表等小區能人,積極牽頭成立項目小組,搭建議事協商平台,推動居民自治,促進和諧社區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依托幸福圓桌會、月光院壩會等形式,開展小區事務討論,促進小區民主協商規范化,讓居民自治隊伍為小區治理獻策獻力。
“我們的事可能‘微不足道’,但都被社區放在心上,讓我們真正有家的感覺。”瓊英奶奶說。
共建大聯盟 共促各民族互嵌交融
2023年,小壩社區與來自昆明、曲靖、楚雄、大理四州(市)的33家社區共同簽訂了《探索“中國式幸福平安社區”,創建“互嵌式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跨區域大聯盟”共建協議書》,34家社區自此結成聯盟,相互學習,更好地服務各族居民。
該協議書共涉及機制體系聯建、基層組織聯建、隊伍建設聯抓、重點工作聯動、品牌形象聯樹等五大內容。簽訂后,有力地推動了各聯盟社區之間形成區域聯動、常態協作、信息互通、密切配合,引導各族群眾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目前,小壩社區已通過與楚雄州牟定縣米村開展“同譜團結曲,共敘民族情”跨區域民族團結進步交流活動,促進兩地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與磨憨鎮尚岡村開展跨區域民族團結進步交流活動,在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中積極發揮城市社區作用。
“這些成功的嘗試與經驗,不僅加深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融合,也探索形成了社區在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可借鑒的創新模式和有效方法。今后,我們將帶著這份榮譽,繼續堅持為各民族居民群眾做好事、做實事,讓各族群眾在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區環境中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王艷紅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