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全力打造中醫藥旗艦產業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端午到,換腸肚。”清晨6點,普洱市區五一路的中藥材集市已熱鬧起來。中藥材攤位沿街排開,綿延上千米,成為雲南省規模最大的“草藥一條街”。雞刺根、小紅蒜、重樓、何首烏、理肺散,種類繁多的中藥材令人目不暇接,空氣中彌漫著草藥香。按當地習俗,人們在端午這天採購中藥材,以藥入膳。
比菜市場煙火味還濃的“藥市”,在民族醫藥豐富璀璨的雲南比比皆是。目前,全省中藥資源達8875種,其中藥用植物特有種類1562種,佔全國的49.59%。以多樣品種為基礎,全省實施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截至2023年底,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30.48萬畝、綜合經濟總量1650億元。中藥材產業種植面積、產量、農業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雲南成為全國品種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的道地藥材主產區。
發揮中藥材資源及地域優勢,雲南持續發力推動種植提質、完善中醫藥全產業鏈、強化科技賦能、強雲藥品牌,打造中醫藥旗艦產業。
好山好水育好藥
雨后初晴,通海縣四街鎮玉溪玉浦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林下天麻種植示范基地裡,滿是泥土和植物的芬芳,茂密的森林為天麻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這裡是良種繁育區,我們公司和西南林業大學共同選育的‘林麻1號天麻’,被雲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良種,是雲南省目前唯一經過認定的天麻良種。”公司負責人布玉武介紹,“滇中天麻之所以口感好、天麻素含量高,良種、良法缺一不可。”
雲南素以“植物王國”著稱,更有藥材寶庫的美譽,中藥材資源得天獨厚。“特有的地理優勢和氣候優勢讓全品類中藥材都能在雲南種植,且扎根雲南后品質都不亞於甚至優於原產地。”雲南中藥材產業協會會長蘇豹介紹。然而,長久以來粗放的發展方式,導致中藥材存在種植不規范、質量不可控、產量不穩定等問題。
立足富足的資源優勢,全省建強繁育體系、做強優勢品種、推進規范化建設,全力推動中藥材種植提質。省級藥用植物滇中種質資源圃、省級三七種質資源圃、省級藥用植物滇西北種質資源圃等種質資源圃(庫)建立成型,天麻、燈盞花、重樓等10余種不同中藥材種質的上萬份材料收集入庫,103個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建成運行,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同時,全省上下進一步加強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基地建設,強化道地藥材生產管理,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規范化發展。深入推進中藥材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基地建設,創新建立全國首個省級GAP無紙化申報平台,促進中藥材產業規范化發展。截至目前,全省有5家企業的13個基地通過GAP基地評價,全省中藥材標准化種植(養殖)面積達200萬畝。
走進雲南白藥太安基地示范種植園,各類中藥材生機盎然。按照GAP標准進行種植和嚴格管控,中藥材的品質與安全性得到保障。藥材庫裡,整齊擺放的中藥材即將運往全國各地,每個品類均有“身份証”,掃碼即可知道該批次藥材產地、加工所有信息。中藥材溯源體系的建立,推動種植業建立起長期、穩定、優質的標准。“麗江市政府與雲南白藥共建的麗江數字中藥材產業平台,涵蓋了多種道地藥材品種,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除了建設GAP基地外,我們還與當地農戶合作,採取訂單種植、保價收購的方式,確保藥材的品質和產量,形成規范化種植。”雲南白藥集團負責人介紹。
民族醫藥“長”出產業鏈
2015年,我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稱為“中國給人類最大禮物之一”的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蒿甲醚再次令國際矚目。這份“禮物”與雲南關系密切,作為全國最大的蒿甲醚生產基地,雲南也是最早實現大規模提取青蒿素的地區,青蒿用清水沖服的方法來源於雲南民族醫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要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雲南民族醫藥源遠流長,從早於《本草綱目》140多年的《滇南本草》記載,到苗醫羅三使用燈盞花素治療卒中后遺症,傣醫波埋扁用“燈台葉”止咳平喘、用“錫生藤”麻醉止痛,雲南民族醫藥在民間佳話廣傳。
藥企的發展歷史同樣悠久,始建於明朝的昆中藥,擁有640余年的中醫藥發展史,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証的“全球最古老的制藥企業”。現在的昆中藥是昆藥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品牌資源與產品資源,致力於打造成為精品國藥領先者。家喻戶曉的雲南白藥,最早發端於彝藥。1902年,雲南民間醫生曲煥章在傳承彝藥的基礎上研發了“白藥”——其命名來自彝語直譯,曲是彝姓,是“白”的意思,雲南白藥,也就是雲南曲氏藥。在用藥方法、藥物劑型和品種方面有著鮮明民族性和地域特色的雲南白藥,如今成為了雲南生物醫藥的龍頭企業,市值在中藥行業A股上市公司中排全國第二。
經過發展與積累,目前,全省規模以上中藥加工企業達139戶、營業收入277.8億元﹔評選出賽諾制藥、華信三七等56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雲南白藥、昆明貝泰妮等6戶企業為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中醫藥企業更多、更強、更活。
“將雲南中藥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和區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優勢是百年白藥的重要使命。”雲南白藥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雲南白藥集團相關負責人說,發揮龍頭企業鏈長功能,雲南白藥全力推進延鏈、補鏈、強鏈,加快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鏈上下游、產供銷協同發展,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在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聯合鄉落水洞村昆明鵬祥農業有限公司的趁鮮加工廠裡,中藥材清洗設備馬力全開,經過清洗后的中藥材天南星露出“真顏”,一排排整齊晾晒在廠內。工廠另一邊,晾晒著已經按照藥廠需求完成切段的續斷。“公司主要從事續斷、雲木香、天冬種植,並且在當地進行初加工,目前市場需求量和行情比較平穩。”負責人陳先生介紹,“新品種培育成功能為今后的市場競爭培育新的發展優勢。”
昆明高新區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縮影。1992年成立至今,經過30余年的重點培育,昆明高新區形成了全省集聚度高、品牌特色突出、創新力強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是“生物多樣性—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承載區,先后獲批國家生物醫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雲南省“成長型制造業集群”等榮譽稱號,位列2023年賽迪顧問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百強榜第17位。2023年,園區生物醫藥實現營業收入545億元,約佔全市的40%、全省的20%。
在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於2024年度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的通告中,雲南省文山市三七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成為全省唯一入選集群。從“野草”到藥材,從藥材到藥品,“土特產”文山三七的生態價值、資源價值、經濟價值得到充分彰顯。目前,文山市形成了集三七標准化基地、原產地交易市場、精深加工、科技研發、行業管理於一體的三七全產業鏈發展體系,為文山打造三七千億產值奠定了堅實基礎。
放眼全省,楚雄高新區中藥配方顆粒產業迅速崛起,文山三七產業園區三七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成鏈集群,騰沖經開區中藥材加工、中藥日化產品及特色保健品差異化打造補齊市場短板。隨著精准招商的實施,國藥、上藥、華潤三九等一批知名企業落地雲南,加強中醫藥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引領帶動全省中醫藥企業發展。從傳統的中藥材、飲片到中成藥、日化等現代中醫藥產品,全省中醫藥產業鏈越來越完善,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新引擎啟動新機遇騰飛
“在曼谷設立公司是我們真正意義上實現美妝出海的關鍵一步,貝泰妮集團將以泰國分公司為基地開拓泰國本土市場,輻射周邊東盟國家進而進軍歐美市場。”集團董事長助理、公關總監鐘巍介紹。作為“生長”於雲南的中國美妝頭部企業,貝泰妮集團利用雲南特有植物青刺果、滇重樓等,開發中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效性護膚品“薇諾娜”,打破國外同類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壟斷。今年,貝泰妮集團正式在泰國設立全資子公司,全面開拓海外市場。
近年來,隨著“潮”起來的中醫藥不斷圈粉年輕人,“一帶一路”中醫藥服務貿易帶動傳統醫藥共同發展等,中醫藥產業的市場潛力逐步得到釋放。康美中國中藥材價格(月)指數顯示,2023年年中至2024年年中,指數走勢呈V字形。今年以來,指數持續上漲。今年7月,指數創歷史新高,達到2245點。
立足資源優勢抓住發展新機遇,雲南瞄准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對推動中醫藥產業現代化發展、扶持發展民族醫藥等工作作出部署,對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強化科技賦能等工作作出安排,全力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今年6月召開的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工作現場推進會強調,中藥材產業是雲南特色優勢產業,是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主攻方向。要堅持企業主體、黨政服務、科技助力、金融加持、媒體推廣“五方協同”,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推動全省中藥材產業提質增效。
2023年11月18日,在雲南省第八屆中藥材產業科學發展交流會上,正式發布了“十大雲藥”,三七、滇重樓、燈盞花、鐵皮石斛、砂仁、天麻、雲茯苓、雲當歸、雲木香、滇龍膽成為“十大雲藥”品牌支撐品種。由“十大雲藥”往下游延伸的產業鏈商機無限、虛位以待,為雲藥產業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圍繞雲南中藥材產業發展優勢和特點,按照鏈主牽頭、省地聯動、部門協同的模式,10月中旬,“投資雲南”系列投資對接活動將聚焦中藥材產業延鏈強鏈補鏈,邀請更多省內外企業參與雲南中藥材產業發展,力爭在推動雲藥國際化、標准化、品牌化上實現突破。
新引擎啟動,新機遇騰飛,當下的雲南將繼續發揮優勢,持續推進良種育繁、大力推進中藥材GAP、加強品牌矩陣建設、加快“數字雲藥”打造、著力延鏈補鏈強鏈,邀請更多市場主體共商共享共建中醫藥產業。
記者手記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調研與採訪過程中,記者深切感受到雲南中藥材產業從業者們滿滿的信心,以及對於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強烈渴望與期待。
“無雲藥,難成方。”作為雲南特色優勢產業,中藥材產業具有面積大、品種多、質量好、單產高的資源優勢,但還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在採訪中,種植戶、加工企業及藥企負責人紛紛指出,雲南中藥材產業面臨產值偏低、加工能力有限、良種推廣與應用不足以及市場交易機制待完善等多重挑戰。然而,這些“短板”,恰恰也是推動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
夢想要照進現實,關鍵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用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藥材產業升級、提質、增效。
推動雲南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科學規劃與標准制定。通過政府引導與部門協作,促進產業向高質量階段邁進。
龍頭企業需充分發揮鏈主作用,帶動全產業鏈發展。科研院所要積極為雲南中藥材產業注入科技動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金融行業需精准對接中藥材企業的實際需求,增加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以多維度、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支持中藥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要講好雲南“好山好水好藥材”的故事,突出雲南中藥材的有效成分優勢,吸引企業投資雲南,搶佔特色精品飲片市場,掌控原料供給端,共促產業發展。(記者 王丹 段毅 楊抒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