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他們是老了還是病了?世界精神衛生日,關注老年抑郁症

2024年10月10日08:36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張萍是雲南昆明人,今年67歲。她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經歷了從輕度抑郁到重度抑郁,再到康復治愈的漫長歷程。回想起自己這些年來和抑郁症的抗爭,張萍不禁感慨:“這是一條穿越陰霾的涅槃重生之路。”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3年的數據顯示:世界上大約有2.8億人患有抑郁症,其中包括5.7%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作為抑郁症易發人群之一的老年群體,相比青少年群體,老年抑郁症受關注程度較低,加之自身認知不足、“病恥感”及不易察覺等問題,老年抑郁症患者常處於“失語”狀態。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們帶你關注老年抑郁症。

什麼是老年抑郁症?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李娜介紹,老年抑郁症在臨床上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晚發型抑郁症,指的是60歲以后第一次抑郁症發作﹔另一類是早發型抑郁症,即在60歲以前就已發作,且持續到老年時期,張萍就屬於第二種。

45歲時,張萍突然整宿整宿地失眠,睡眠不足2個小時。在企業工會工作的張萍原本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人,但那段時間,她突然變得沉默寡言,害怕與人交流。

“怕上班,怕與人打招呼,總之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張萍的家人也覺察到她的不對勁,但包括張萍在內,沒有人往抑郁症上去想,覺得她可能是到了更年期。

失眠還在持續,張萍越發消瘦,精神狀態極差。在家人的陪伴下,她來到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診,確診為輕度抑郁症,自此開始了和抑郁症的漫長抗爭。

“我一周有兩次門診,來就診的老年患者佔比很高,他們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李娜介紹,老年精神疾病不止抑郁症,焦慮症、睡眠障礙、老年痴呆等都屬於老年精神疾病的范疇。

在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科住院醫師邵恆的門診,老年抑郁症病例也不在少數。“許多老年患者往往會拿出厚厚一沓檢查報告,來看精神醫生前,他們幾乎走遍了各大醫院和科室,在排除器質性疾病或控制住基礎疾病后,仍然有各種不舒服,最終被確診為抑郁症。”邵恆表示,他所接觸的患者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約為30%。

老年抑郁症之所以識別率低、就診率低,軀體症狀掩蓋了精神問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家屬也習慣將這些症狀歸結於“年紀大了”四個字。

“比如老人睡不著覺,子女往往會說‘人老了,覺少正常’。”李娜提醒,當老人出現長期失眠、經常性自責、心性大變,或反復抱怨頭痛、心慌、出冷汗,且吃藥和檢查都沒有改善的情況時,就要引起家屬的警惕,及時陪老人前往正規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咨詢、治療。

得了老年抑郁症,怎麼辦?

得知自己患有抑郁症后,張萍很茫然,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得了精神病嗎?”對“精神病”三個字,張萍有些羞於啟齒。剛住院時,張萍住的是中醫科,這樣親朋好友探視時免得尷尬。張萍的這種感覺,也是精神疾病患者常見的“病恥感”。

結合長期的臨床經驗,李娜總結了老年患者和家屬在確診抑郁症后的三種表現。一是焦慮,老人或者家屬擔心治不好或藥物有副作用,進而引發其他更嚴重的問題﹔二是漠視,家屬覺得沒什麼大不了,來看了一次后就不再來了﹔三是不相信,將老人的病症歸結於年紀大了。

對於以上三種表現,李娜表示,無論是老年患者還是家屬,確診后首先要正視抑郁症,不要有“病恥感”。“我們會跟患者和家屬說,得了這個病不要過分擔憂,老年抑郁症是有治療方法的,堅持正規治療可以實現臨床治愈。同時,也告誡他們不能忽視,若任其發展,不僅會加重認知衰退,也可能會影響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的療效。”

有關研究表明,引發老年抑郁症的原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和環境壓力的因素。年齡增大導致的大腦功能減退、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引發的消極情緒,以及家庭矛盾、子女陪伴缺失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老年抑郁症的發生。

在醫院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張萍的睡眠得到很大改善。出院后,她回到企業上班。可好景不長,企業經營效益不佳瀕臨破產,孩子上學又需要用錢,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張萍的抑郁症復發了。這次復發比之前更嚴重,張萍一度被診斷為重度抑郁,辦理了病退回家休養。

“又開始整夜睡不著覺,覺得生活沒有意義,甚至萌生了輕生的念頭。”回想起那段日子,張萍形容是人生的“黑暗時刻”。

幸運的是,張萍的丈夫和兒子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成為她堅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她的愛人每天監督她按醫囑服藥,並安慰她每天都比前一天的狀態好,兒子也很懂事,主動做起家務。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家人的陪伴,是我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張萍動情地說。

幫助老年人走出抑郁症陰霾,我們能做些什麼?

“抑郁症就像一條大黑狗,不知道什麼時候竄出來‘咬’你一口。”這是張萍在日記裡對抑郁症的描述。

如果說抑郁症對老年人是一條“黑狗”,身邊人對抑郁症的誤解和偏見則讓老年患者時刻被這條黑狗“咬住不放”。

“老年人怎麼會得抑郁症”“要樂觀積極,振作起來”“好好的日子要好好過,不要鑽牛角尖”……這些看似是安慰的話,卻讓老年患者在飽受疾病痛苦的折磨時,還要承擔家人不理解帶來的心理壓力。實際上,許多患者本身也是這麼認為的,並因此產生自責和內疚的情緒,最終加重了病情。

抑郁症是一種疾病,需要盡早規范治療才能康復,不是通過鼓勵、勸說就能振作起來。因此,破除公眾對抑郁症的錯誤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李娜建議,隨著當前我國老齡化趨勢日趨明顯,社會各界應提高對老年人精神衛生狀況的關注和重視程度,政府、醫院、社區、媒體應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普及老年精神衛生健康的相關知識。

抑郁症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李娜表示,接受正規而系統的治療可以讓老人的抑郁症狀最高效率地緩解,但心理疾病康復還需要家屬的陪伴和患者本人的堅持。張萍的病情相對穩定后,醫生鼓勵她回家后要像以前一樣買菜做飯,盡量保持正常的社會功能,隻要身體條件允許就多出去走走。

聽從了醫生的建議,張萍從最開始不願出家門,到強迫自己邁出第一步。她堅持每天早上去菜市場買菜,中午回家給家人做飯,晚飯后和愛人去公園散步,有時候一天能走1萬多步。在此期間,她還堅持寫作,記錄自己生病期間的點點滴滴和思想感悟,通過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交流。

“我會把寫的東西發給家人和朋友看,他們的認可讓我很開心。這樣一直堅持下去,我真的覺得自己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好,離康復越來越近。”張萍說。

如今,張萍的抑郁症已經多年沒有復發過,實現了臨床治愈的目標。康復后,她寫了一篇題為《穿越陰霾,走向重生》的文章,裡面寫道:“鳳凰涅槃,脫胎換骨,新生的我將繼續努力生活,信心滿滿,向光而行!”

“抑郁症不是絕症,堅定治療的信心,相信它是可以戰勝的。”採訪最后,張萍想對和他有著相似經歷的人說。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張萍為化名)

記者:葉傳增

視頻攝制:符皓

策劃:葉傳增

統籌:朱思雄

出品:人民日報社雲南分社 人民網雲南頻道

鳴謝: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