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

2024年09月27日08:34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演繹了一段民族史冊上的偉大傳奇,創造出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雲嶺大地上,各族人民在黨的光輝照耀下,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譜寫了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壯麗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牢記囑托、砥礪前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邁出新步伐,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民族團結、生態美麗、開放奮進、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良好局面。

  追趕跨越

  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攀升

  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黨的領導下,雲南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省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綜合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制定實施3年上台階、8年大發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戰略發展目標,持續壯大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以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雲南實踐。

  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全省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總量從1949年不足10億元(8.93億元),到1995年突破千億元大關,再到2012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聚焦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在2012年、2018年分別跨過1萬億元、2萬億元大關,2023年邁上3萬億元台階,由全國排名第24位上升至第18位,年均增長7.6%。2023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64107元,比1952年增長915倍。

  經濟結構實現從典型的農業經濟到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巨大轉變。1991年以前,雲南的三次產業結構為“一二三”型(1952年為61.7︰15.5︰22.8),農業佔比最高﹔1992年調整為“二三一”型(1992年為30.2︰35.4︰34.4)﹔2002年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02年為19.6︰39.9︰40.4)﹔2023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為14.0︰34.2︰51.8。

  農業,打造雲南經濟亮麗名片。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年均增速達6.0%,高於同期國家增速1.9個百分點,其中2021年增速達8.0%,為30年來最高增長紀錄,第一產業增加值排位在2020年首次進入全國前十,排在第九位,成為三次產業中唯一進入前十位的產業。

  工業,鑄起雲南經濟中流砥柱。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在全省上下成為共識,新型工業化穩步推進,工業經濟從4000億元台階邁上7000億元台階,10年內連上4個台階。工業內部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從“一煙獨大”到煙草、能源、電子產業協同發展。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電池成為雲南工業經濟“新三樣”。

  服務業,構筑雲南經濟新優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雲南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構調整步伐加快,服務業蓬勃興起。1952年,雲南第三產業增加值2.62億元,2023年增加至15558.15億元,增長達到5783倍,佔GDP的比重達到51.8%。

  砥礪奮進

  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對雲南提出了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三個定位”。全省干部群眾牢記囑托,向“三個定位”目標全面發力,譜寫了新時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雲南篇章。

  在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方面,有形有感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累計創建137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高質量建成374個現代化邊境幸福村,民族地區經濟增速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在努力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方面,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九湖水質總體向優向好,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穩居全國前列,美麗雲南建設全面提速。

  在努力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方面,務實推進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創新開行“滬滇·瀾湄線”“瀾湄蓉渝歐快線”等國際貨運班列,中老鐵路發展遠超預期,與周邊國家經貿合作更加密切、人文交流日益深入。

  聚焦高質量發展目標,雲南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風險,圍繞“三大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構建符合雲南實際、具有雲南特點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3年,雲南農產品加工產值超1.4萬億元,綠色能源產值達3993.78億元,實現旅游收入1.44萬億元,“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唱響全國。隨著開發區振興三年行動的深入實施,昆明、曲靖承接產業轉移園區和磨憨、瑞麗、河口沿邊產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一批千億級產業集群正在崛起。

  大抓產業發展、大抓招商引資、大抓營商環境、大抓經營主體,民營經濟成為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骨干力量。2023年,全省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5700.92億元,同比增長5.1%,高於同期全省GDP增速0.7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達52.3%,對GDP貢獻率為60.7%。

  以創新驅動為引領,雲南持續推進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強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大力支持企業加強重點技術攻關。2022年雲南R&D經費支出313.53億元,比2013年增長近3倍,高新技術企業增長25%,總量超過3000戶。

  春華秋實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雲南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75年來,雲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至202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28元提高到43563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1元提高到16361元,分別增長132倍、124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多措並舉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推動農村居民生活持續改善,農村居民收入增速明顯高於城鎮居民。2012年至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7%,高於城鎮居民2.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年的3.44下降到2023年的2.66。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加快形成。

  從阡陌農田到公園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釋放雲南經濟快速增長潛力,繪就七彩雲南天塹變通途、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美麗畫卷。

  “三線建設”時期,雲南先后建成成昆鐵路、貴昆鐵路﹔1996年10月,雲南首條高速公路——昆嵩高速公路建成﹔1985年,中國首批地方航空公司——雲南航空公司在雲南落地﹔1993年,雲南第一座百萬級水電站——漫灣水電站投產發電,之后30年來,雲南水電建設如火如荼,目前已擁有世界前十大水電站中的4個。

  2014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達11498.58億元,比1952年的0.59億元增長19488倍,2013年至2023年全省投資年均增長11.2%。

  如今,雲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網基本形成,總裡程從2018年的5200公裡提高到2023年的10466公裡,居全國第二位。“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不斷延伸,總裡程從2018年的3900公裡提高到2023年的5222公裡,14個州市通鐵路,其中9個州市通高鐵。“兩網絡一樞紐”航空網加快推進,民用運輸機場達15個,居全國第四位。目前,雲南電力裝機容量超過1.3億千瓦,“西電東送”31年來累計送電量達1.6萬億千瓦時。中緬油氣管道成為我國四大能源戰略通道之一。

  風生水起逐浪高,砥礪奮進正當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雲南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推進“一個跨越”“三個定位”,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大力發展“三大經濟”,銳意進取、真抓實干,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雲南實踐。(記者 胡曉蓉)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