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來,雲南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見証滄桑巨變——
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講述·回信背后的故事)
普洱市思茅區曼中田咖啡種植基地,工人在採收咖啡豆。王承吉攝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按板鎮,少數民族群眾歡快起舞。林昌雲攝
孟連縣芒信鎮康然牛油果基地,哈尼族群眾在採摘牛油果。岩三卡攝
行駛中的中老鐵路列車。王承吉攝
思茅區倚象鎮永慶茶山風景。子 涵攝
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希望你們發揚先輩光榮傳統,更好續寫誓詞碑故事,讓民族團結的佳話代代相傳。”
“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1951年元旦,普洱專區各族群眾舉行盟誓大會,以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立下誓詞碑,48名各族代表碑上簽名。70多年來,民族團結誓詞碑見証了普洱的滄桑巨變,但不變的是各族群眾一心向黨的共同情感。
——編 者
遠山蒼翠,入村繁花。從茶馬古道到景邁山,雲南省普洱市與茶有著不解之緣。如今,從國內最大的咖啡產區之一,到推動牛油果產業穩定發展,普洱市特色產業加快形成,基礎設施持續改善,穿境而過的中老鐵路,正讓普洱走向開放前沿,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
硬化路、安居房,村村通電,光纖寬帶全覆蓋,當地群眾生活越來越好
硬化路、安居房,房前屋后的菜園綠意盎然……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謙崗村螞蟥田村民小組,是在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名的哈尼族代表方有富的家鄉。
對比當年的老照片和如今的村落,可謂滄桑巨變。“父親在世時經常和我說,在誓詞碑上庄嚴地刻下自己的名字,這是他一生中最驕傲、最光榮的事。”方有富的兒子方財兵回憶。
1950年,普洱市民族代表受邀前往北京參加國慶觀禮。為了從普洱趕到昆明去坐飛機,代表們8月底就開始動身。翻山越嶺,走了20多天才趕到昆明,然后飛往北京。“如今,普洱市有兩座機場,中老鐵路在寧洱縣也設了站,從村寨到北京,隻需要一天。”普洱民族團結園講解員吳卓嶧介紹,當年不少觀禮代表是第一次見到汽車,有代表在昆明看到發光的燈泡,非要帶回家鄉照亮佤山……
如今,普洱市不僅實現了村村通電,連普洱茶加工都用上了清潔能源。南方電網雲南普洱供電局通過改造線路、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等措施,源源不斷地將清潔能源穩定供應給邊疆村寨。同時,寧洱縣所有鄉鎮政府所在地已實現5G基站全覆蓋,所有行政村、學校、衛生室光纖寬帶覆蓋率100%。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戛鄉勐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扎丕的曾祖父李光保是在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字的拉祜族代表。擔任村干部20多年來,李扎丕帶領群眾一起努力改變家鄉面貌:“草房變成了樓房,泥土路變成了水泥路,越來越多村民開上了汽車……”
改變的不僅是公共基礎設施,還有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落日余暉下,不少寨子響起民族音樂,篝火打跳不僅豐富了群眾生活,也吸引著外地的游客。行走普洱鄉村,特色民居錯落有致,村組道路寬敞整潔,農家小院花果飄香,山水田園景致怡人,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生態產業蓬勃發展。
可喜的是當下,可期的是未來——寧洱縣近三年累計投入各級各類民生資金1.27億元,推進教育、衛生、社保等民生事業高質量發展,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持續穩定在95%以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79%,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
從特色產業到文旅融合,各族群眾實現增收致富
62歲的哈尼族老人蔡鳳英繡了50多年哈尼族刺繡,雖然視力大不如前,卻舍不得放下針線,“我喜歡刺繡,我想一直繡下去。”
蔡鳳英是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班中村裡數一數二的手藝人。輕輕拂過手中精美秀麗的織物,蔡鳳英說:“採棉紡線、編織布料、植物染布,最后才是刺繡縫制。”蔡鳳英十幾歲起就拿著針線,跟著老手藝人學習,從刺繡到編織一樣一樣地練,技藝逐漸精進。“我現在也這麼教徒弟,用心才能學好。”蔡鳳英說。
如今,在蔡鳳英等人的推動下,老手藝煥發出新活力。繡有哈尼族紋樣的筷子收納袋、手電筒套、窗帘……生活用品在蔡鳳英手裡有了新模樣,也讓更多人喜愛上了哈尼族刺繡、服飾。
從文化到旅游,普洱市持續推動文旅融合,帶動邊疆產業發展。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景邁山雲海、那柯裡特色小鎮、困鹿山古茶園等成為網紅打卡點。因為旅游,茶馬古道上的那柯裡再次喧囂,普洱民族團結園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鮮活教材。
不變的是綠色發展。寧洱縣勐先鎮的66戶村民通過“賣空氣”領到了6.1萬余元“年終獎”。作為全國林業碳匯試點縣,寧洱不斷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徑,激發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前以為把樹砍倒才能賺到錢,沒想到現在林地的樹‘站著呼吸’也能賺錢!”和平村村民刁菊換說。
而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十幾年間,牛油果產業從無到有,成為國產牛油果第一縣。從試種到推廣,普洱綠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祁家柱帶領團隊探索出產業發展新路﹔推行“黨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孟連縣通過“334”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佔30%,企業以苗木和技術入股佔30%,國有管理公司及合作社、村集體佔40%,引導龍頭企業、基層黨組織、農戶等構建市場風險共擔、發展效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不少群眾隨著產業發展實現了增收致富。
共建美好家園,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
“當時有的民族代表心裡有顧慮,不願意去參加國慶觀禮。工作隊隊員下了很大功夫,才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吳卓嶧說,1950年國慶觀禮,最難克服的不是崇山峻嶺,而是內心的隔閡。
70多年后,隔閡不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戶口簿上,不少家庭都是由幾個不同的民族組成,各民族通婚現象十分普遍。”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民警李虹霏說,自己去寨子裡也會使用一些民族語言。如今,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老人通過刷短視頻、看熱播劇等方式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當年有入村的工作隊員,如今有駐村的守邊民警。山寨老人出門不便,普洱邊境管理支隊芒信邊境派出所將警務服務延伸至各村,為村民提供周到的服務……
如今的普洱,無論是傣族的“潑水節”、佤族的“新米節”,還是拉祜族的“葫蘆節”,都是各族群眾一起慶祝。各族人民歡聚在一起,穿著各自的民族服飾,唱起少數民族歌曲,跳著傳統的民族舞蹈,各民族的節日成為各族人民團結的盛會。
在孟連,傳統上傣族、拉祜族和佤族群眾因為生產方式存在差異,農忙時節會結成“賓弄賽嗨”戶。一方農忙時,農閑的另一方就會主動幫忙,形成了“山上缺糧缺物找壩子,壩區缺草缺柴找山上”的互助生活模式。近年來,孟連縣引導“賓弄賽嗨”戶通過相互交流農業生產經驗、相互傳授先進種植技術、相互推薦新興優勢產業等方式,以先進帶動后進,形成“賓弄賽嗨”技術共享促生產的發展局面,咖啡、澳洲堅果、牛油果等新興優勢產業得以快速鋪開。
普洱民族團結園展館一角的笑臉牆上,各族群眾綻放著燦爛的笑容。吳卓嶧說,近年來,不管是入隊還是入團,不少學校會將儀式安排在民族誓詞碑前。“重溫民族誓詞碑的歷史,也能讓孩子們更多地了解普洱民族團結的故事。”吳卓嶧介紹,2023年以來,普洱持續打造“紅色誓約+民族團結”文化精品研學基地及精品研學路線,促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來自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蘇國文是寫信人之一,他生活的景邁山,去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布朗族有句古話:單翅不會飛、獨腳不會跑、手足要團結。新時代,我們各族群眾一定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越開越絢爛。”蘇國文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7日 第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