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大理探索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雙贏

洱海源頭海菜花又開(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本報記者 欒心怡 楊文明
2024年08月30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洱海北端溯源而上20公裡,一度瀕危的海菜花,在雲南大理洱源縣簇簇盛開。

“海菜花怕臟,隻有清澈見底的湖水才能留住它。”8月21日,洱源縣右所鎮鬆曲村村民早育茂蹚入水塘,舉起手機開始直播。

這些年,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海菜花在洱海重建了群落,洱源縣人工種植的海菜花也端上了各地的餐桌。早育茂回到家鄉,直播售賣村民種植的海菜花。

“小時候,河溝裡才能見到零星幾朵。現在,海菜花回來了,我也回來了。”早育茂說。

海菜花重開,見証了洱海流域生態環境的修復。

有“水質試金石”之稱的海菜花,對水體清澈度要求很高。2023年,洱海水質總體優良。然而,回望世紀之交,開發無序,污染入湖,水質惡化,藍藻暴發,海菜花難覓蹤跡。

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狹長的洱海流域,周邊居民近百萬,世代“靠水吃水”﹔每年大量外來游客,也增加了治污壓力。

“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是洱海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長期研究洱海水質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欣澤說,“施在農田的氮磷化肥,留在土壤的生活垃圾,都可能隨降水和地表徑流沖刷進洱海,加劇水體富營養化,造成藍藻暴發。”

截污控污,勢在必行。“採取斷然措施、開啟搶救模式”,還一泓清水於洱海,雲南舉措頻出——“七大行動”“八大攻堅戰”“六個兩年行動”和“九個三年精准提升行動”接續保護洱海,每年6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洱海治理,129公裡洱海環湖生態廊道建立起生態屏障,3.75億噸生活污水經截污治污體系收集處理……入湖污染負荷減少、再減少。

曾經大規模種植大蒜的右所鎮,是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難點區域。“大蒜喜水喜肥,種植過程中會產生富含氮磷的農田尾水,對洱海造成面源污染。”王欣澤說。

2018年起,大理白族自治州調減大蒜種植面積,逐步在洱海流域實現大蒜“零種植”。此外,一張長達5743公裡的地下污水收集管網在洱海流域鋪開。民居、客棧、餐廳和企業的污水,都接入這張網。

洱海水復清、海菜花又開,村民們也打心底裡高興。可放棄了畝產值超萬元的大蒜,“錢袋子”一直鼓不起來——生態價值與經濟效益,如何兼顧?

直到海菜花出現。“不僅不用施加氮磷肥,海菜花還能吸附泥沙,吸收氮磷,淨化水質。”洱源海菜花產業研究基地總工程師鐘嵐說。

洱海水清,游客自來,特色美食海菜花也跟著“水清花價高”。海菜花越種越多,現實的難題隨之而來——“嬌氣”的海菜花,保鮮期較短,難以遠銷。2023年,洱源縣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陸伯勛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攜手,開展技術攻堅,將海菜花的保鮮穩定期限提升至12天,大大拓寬了銷售市場。截至目前,全縣共種植海菜花3000畝,年產量5400噸,帶動158戶種植戶增收1080萬元。

“海菜花既是‘生態菜’,又是我們的‘致富菜’!”早育茂是鬆曲村三江源水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的一名主播,“帶貨”海菜花每年為她帶來15萬元的收入。鬆曲村黨總支書記芮龍佳談起海菜花來也贊不絕口:“這麼好的菜,為什麼不種?村裡種植海菜花,年收入200萬元。”

海菜花生根、發芽、綻放,老百姓種植、銷售、增收。“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道理,正蘊於其中。

“不賺帶污染的錢、不要帶污染的項目,不斷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雲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蘭駿表示,雲南將堅持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30日 第 01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