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嫦娥六號在38萬公裡外上演“太空牽手”

2024年06月07日08:21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嫦娥六號在38萬公裡外上演“太空牽手”

  在距離地球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頗具浪漫色彩的“太空牽手”再次上演。

  6月6日14時48分,嫦娥六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完成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並於15時24分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這是我國航天器繼嫦娥五號之后,第二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嫦娥六號探測器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組成。這4部分各司其職,軌道器承擔地月往返運輸任務,被稱作“地月巴士”﹔著陸器用於落月、採樣封裝、科學探測等﹔上升器將攜帶樣品從月面起飛﹔返回器負責將月球“土特產”帶回地球。

  護送月球“土特產”回到地球,需要先將其送上“地月巴士”,這個過程就是“太空牽手”,專業術語叫交會對接。

  交會對接在中國航天領域已是一項比較成熟的技術。在此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中,我國航天器在近地軌道已進行過多次交會對接。

  “與近地軌道交會對接不同,嫦娥六號在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地面測控能力受限,受制於月地返回窗口、能源、光照等約束,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李天義說。

  據他介紹,此次嫦娥六號交會對接主要有兩大技術難點:一是對接精度要求高,二是捕獲實時性要求強。為此,研制團隊在嫦娥六號出發前進行了大量地面試驗,確保對接和轉移順利完成。

  載人航天任務使用的對接機構學名叫“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在對接后可形成一個通道,方便航天員穿行其中。與載人航天對接機構不同,嫦娥六號探測器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方案,形象地說,就像運動員用手握住接力棒的動作。

  也因此,專家稱這一動作從“太空之吻”變成“太空牽手”。具體來看——

  攜帶月球“土特產”的嫦娥六號上升器,自6月4日上午從月球背面起飛,先后經歷垂直上升、姿態調整和軌道射入3個階段,進入環月飛行軌道。

  當上升器在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前方約50公裡、上方約10公裡位置時,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通過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完成軌道交會。

  嫦娥六號軌道器上配置了3套K形抱爪,隻要對准上升器連接面上的3根連杆,通過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完成“太空牽手”。

  “捕獲、收攏、轉移,看似簡單的過程,要在月球軌道上高速運行的飛行器上實現,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李天義說,由於月球軌道相對地球軌道有時延,時間走廊較小,因此對嫦娥六號來說,捕獲的機會轉瞬即逝。

  所幸,嫦娥六號不辱使命,在38萬公裡之外動作一氣呵成,裝載著珍貴月球背面樣品的容器從上升器被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穩穩搭上了“地月巴士”。

  在這場環環相扣的“太空牽手”中,還有一條“太空紅線”立了功。

  “此次交會對接,微波雷達再次在月球軌道牽起‘太空紅線’,成功導引嫦娥六號兩器‘太空牽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專家表示。

  專家介紹,微波雷達由雷達和應答機兩部分組成,分別安裝在嫦娥六號探測器的軌道器和上升器上,用於軌道器和上升器之間相對位置的精確測量,持續穩定提供兩個航天器之間的相對運動參數的高精度測量結果,並進行雙向空空通信,引導兩個航天器調整飛行姿態最終實現交會對接。

  在遙遠的月球軌道上,微波雷達是交會對接過程中遠距離測量的唯一手段,是保証對接成功的關鍵。專家表示,繼嫦娥五號交會對接任務,微波雷達持續輸出“中國精度”,再次在月球軌道開展遠距離導引及相關試驗工作,為我國實施首次月背採樣返回任務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來自國家航天局的消息稱,后續,嫦娥六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與上升器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

  之后,嫦娥六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擇機“發車”,經歷月地轉移、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等關鍵步驟后,按計劃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為人類帶回來自月球背面的“土特產”。(邱晨輝)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