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林裡的幸福時光

今年採筍季,竹筍採完后,羅坤恆打電話叫來合作社的兩個合伙人,打算分紅。除去支出,算下來,三人合伙承包的1560畝筇竹林,今年有200多畝達到竹筍豐產期,採筍收入15萬元。
“三年后全部進入豐產期,再加上賣竹材,收入會更多。”
“當初哪怕貸款也應多承包一點。”
……
收入像拔節的筇竹一樣節節高,三人興致高漲,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了。
羅坤恆正在筇竹林裡測量筇竹長勢。受訪者供圖
羅坤恆今年38歲,家住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木杆鎮細沙村永康小組,從小因病導致身體佝僂,后被鑒定為四級殘疾。在殘酷的命運面前,是筇竹,讓他有了“逆襲”的機會。
2018年,在大關縣全力打造筇竹產業的政策支持下,羅坤恆率先承包了80多畝筇竹林,后又與人合伙成立了合作社承包筇竹林。
今年採筍季,他的收入就有8萬多元。
“這筆收入,掙得‘輕鬆’。”回想一路成長,羅坤恆百感交集。苦難的生活中,是筇竹,一次次給他帶來希望和幸福……
大關縣郁郁蔥蔥的筇竹林。唐應平攝
“要是哪個大老板來這裡投資,一定會發大財”
筇竹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需要在高海拔、多霧雨、寡照少陽的陰涼地帶生長。地處烏蒙山深處的大關縣,因山高谷深,成為筇竹在中國的重要分布地。
至今,羅坤恆還記得30多年前外地人來村裡收竹筍時的畫面。
彼時,村前屋后的山地上,長滿了筇竹,但山高路遠,任竹筍在地裡野蠻生長,鮮有人問津。
羅坤恆剛上學不久,竹筍出土的季節,一個外鄉人來到了木杆鎮,收竹筍拉到省外賣,他聘請羅坤恆的父親幫忙收筍。
村民聞訊后,紛紛跑到山上採筍來賣。
“小根的不要,青竿的不要,超長的也不要……”收筍人少,對筇竹筍要求很挑剔。羅坤恆和兄弟姐妹們便在收筍現場,跟著父母一起,一根一根地挑選。收筍進度慢,等著賣筍子的村民排起了長隊,羅坤恆和家人每天都要挑到深夜。
收筍老板為感謝羅坤恆父親幫忙收筍,特地買了一提香蕉送給他家。
“很好吃,那時感覺是人間最美的味道。”因為筇竹,幼小的羅坤恆第一次吃到香蕉,他對筇竹產生了奇妙的情感。
待到讀初中時,羅坤恆要到鎮上的中學就讀。每個星期,家裡會給他10元生活費。
錢不夠用,咋辦?
這時,三四月有筇竹筍的季節,又成為羅坤恆青春歲月裡最幸福的時光。
一到周末放假,他便會趕回家中,到山上去採筍。運氣好時,周末兩天下來,賣筍收入能夠賺到四五十元。
“有了錢,在學校想吃什麼都可以買﹔還可以坐車去學校,幾十分鐘就到了,而平時需要走路3個多小時。”靠賣筇竹筍補貼生活費,給羅坤恆艱苦的求學之路帶來了慰藉。
然而,一年大多時候,羅坤恆父母和周圍的村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地處山區、人多地少,為了生存,隻得背井離鄉外出打工。
偶爾站在山野,看著漫山遍野的筇竹,年少的羅坤恆會突發奇想:“這裡有很多竹筍,要是哪個大老板來這裡投資,一定會發大財。”
今年採筍季,看到筇竹筍大豐收,羅坤恆捧著筇竹筍喜笑顏開。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要想辦法掙‘輕鬆的錢’”
初中畢業后,羅坤恆沒有再繼續上學。他先是在當地村完小裡的幼兒園當了3年代課老師,但微薄的代課收入難以改善生活,於是他隻身前往省外打工。
第一次走出家鄉,身子佝僂、身高隻有1米5的羅坤恆第一次體會到了現實的殘酷:找了很多工廠,都被拒之門外。
“這一生,不知道該走什麼路?”羅坤恆有些絕望。
經歷多次碰壁后,最終,羅坤恆在一家工藝品廠找到了工作。不過,找工作的經歷也讓他清醒認識到:“靠體力,自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想生存下去,就要想辦法掙輕鬆的錢。”
怎樣才能掙到‘輕鬆的錢’?
羅坤恆首先想到學一門技術。打工三年,他靠著勤奮攢下的積蓄,去昆明學了一年手機修理,歸來后在家鄉集市上開了一個手機店。
窮鄉僻壤,售賣的手機也較為廉價,利潤微薄,勉強維持生存。
成家后,妻子患小兒麻痺腿腳不便,也是四級殘疾,這更堅定了他掙‘輕鬆的錢’的想法。
時值脫貧攻堅期間,彼時在永康村小組當組長的羅坤恆,在參加上級部門組織召開的會議時,聽到了大關縣要大力發展筇竹產業的信息。
回想起兒時賣筇竹筍掙錢的經歷,嗅到商機的羅坤恆馬上放開手腳干了起來。他先是通過承包流轉,盤活了村裡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留下的宅基地、承包地、山林地“三塊地”資源,在符合條件的地方發展了80畝筇竹。
修通產業路,開展筇竹種植培訓,引進和培育筇竹筍材加工企業……看到大關縣委縣政府扶持筇竹產業發展的系列大動作,羅坤恆信心倍增。他又瞅准時機找人合作,成立合作社,承包了1560畝筇竹林,帶動當地農戶一起增收致富。
2021年,羅坤恆的竹筍開始採收,鮮筍收購價5元一斤,竹竿1—3元一根。到今年,鮮筍收購價已升到了6—7元一斤,竹竿則根據品質每根售價在3—20元之間。
原本藏在深山的筇竹,逐漸成為市場的“香餑餑”,收購商爭搶著上門收購。竹筍、竹材連年看漲。
大關縣筇竹林裡的竹筍。人民網記者 符皓攝
勵志故事折射大關之變
今年3月底,第一波竹筍剛冒出土,羅坤恆便開始忙開了。
“採小留大、採密留稀、採弱留強、採近留遠。”他帶著工人到現場,劃分了採摘區域,反復叮囑工人要按照專家培訓時教授的採摘方法採摘竹筍。
採摘准備工作就緒,羅坤恆便放手坐在家裡,安心當起了老板。每天隻需收集工人和收購商發來的售賣單據,做好登記結算。
“今年採筍最多的一天,賣了1.1萬元。”分紅后,這天,羅坤恆路過承包的筇竹林,看著郁郁蔥蔥的筇竹林在三年后即將全面進入豐產期,笑容浮上臉龐。
羅坤恆是大關縣發展筇竹產業受惠的眾多農戶之一。他的故事,更像是大關縣產業發展的一個寫照。大關縣處於烏蒙山腹地,縣內山高坡陡、峭壁林立,在開展脫貧攻堅之初,大關縣境內幾乎無規模性的產業可言,貧困發生率曾高達46.5%。
2018年以來,在各界幫扶下,大關縣依托筇竹資源天然稟賦,傾力將竹產業打造成為大關縣推進綠色發展、鞏固脫貧成效、促進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春生夏長,筇竹節節升高,連片成林,原本土地貧瘠的山谷,變為筇竹林的綠色海洋。“窮海”變“筇海”,大關農戶增收致富忙。據大關縣竹產業發展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大關縣筇竹生長面積達102萬畝,佔世界筇竹面積的70%以上,成為“中國筇竹之鄉”﹔先后培育發展筍材加工企業18家、涉竹集體經濟組織2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82個﹔竹產業綜合產值達20.8億元,竹產業受益群眾17.3萬人(含脫貧戶3.66萬人)、佔全縣農村人口的72.5%。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