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省多地搶抓農時做好田間管護—

田疇染新綠 夏播正當時

2024年05月22日08:22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富民縣散旦鎮群眾搶抓時節移栽彩色水稻。 本報通訊員 張亞丹 攝

  時下正值水稻育秧移栽的關鍵時節,連日來,雲南省多地搶抓降雨有利時機移栽水稻秧苗,開展指導農戶做好水稻移栽、田間管理、科學施肥等農事生產工作,為全年糧食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在廣南縣八寶鎮八寶米產業示范基地的育秧現場,機械化育秧流水線開足生產馬力,工人們熟練操作播種機,一個個空秧盤被整齊有序地放上輸送帶,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機器便自動完成撒底土、播種和覆土工作。

  經過傳送帶運轉,一個個播種均勻的育秧盤制作完成后從傳輸帶上傳送出來,工人們將秧盤移出並擺放整齊,隨后轉運到暗室等待出苗。這樣的秧盤省秧田、秧齡短、出苗整齊且密度適中,大大提升了育秧的效率和秧苗的質量,為機械化插秧做好准備。“這盤秧苗育了4天了,到明天就能全部出來了,后天我們就可以將它擺到秧田裡,這樣它在秧床上就能培育出壯實的秧苗,后期它的病症就少了。”廣南縣八寶鎮機械化育秧基地技術員苗楚躍說。

  “這些秧苗都是標准化播種,一般5個人就可以管理3萬盤秧盤,后期還能使用插秧機插秧。”廣南縣八寶鎮機械化育秧基地負責人李意兵介紹,相比傳統手工育秧方式,機械化育秧除了極大簡化煩瑣程序、大幅節省時間和勞動力外,還可以保証育秧過程中不受降雨、干旱等天氣因素的影響,實現集約化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生產。據統計,今年八寶鎮計劃實施機械化育秧3萬盤,開展大田移栽6000畝,有效推動八寶米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華坪縣農業農村局聯合榮將鎮及部分農機合作社在榮將鎮哲理村開展水稻機插現場演示培訓。活動現場,機器轟鳴,農機手熟練駕駛操作插秧機,一株株嫩綠的秧苗從插秧機秧盤上滑落,有序地被插入田裡,一行行秧苗整齊排列,為稻田鋪上了一層淡淡的新綠。農機技術人員還為農戶講解了水稻機耕、毯狀苗機插秧等技術,並現場指導、解決農機使用問題。

  華坪縣積極推廣試驗,探索統一供秧、工廠化育秧,逐步實現育秧專業化、供秧商品化、插秧服務專業化、產業化的新路子,總結和推廣一套適應華坪田塊的水稻生產機耕、機插、機防、機收一條龍服務模式,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服務。

  “水稻機插秧有力推動了水稻生產。將來我們會逐步推動其他農作物機械化生產,為糧食生產提供多樣化服務,助力華坪縣農業水平躍上新台階。”華坪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專職副大隊長張智華說,插秧機不僅能提高作業效率,還可有效解決因缺乏勞動力導致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等問題。據測算,通過機器適時移栽,每畝能增產水稻50斤左右,按華坪縣水稻種植面積23000畝計算,可增產主糧100萬斤以上。

  去年,開遠市羊街鄉紅果哨村農戶李躍文來到開遠市稻鄉米業有限公司的育苗工廠,選購“雲恢290”秧苗試栽,結果收獲了驚喜。“前年我種的是自己育的苗,測算畝產560公斤。去年用這個苗,成活率高、栽種省心、返青也快,畝產達到了680公斤。”李躍文說,他家去年共栽種了12畝“雲恢290”,收入增加了1萬多元。今年,他打算栽種15畝。

  去年,開遠市稻鄉米業有限公司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建成育苗工廠,可年育秧約120萬盤,滿足10萬畝稻田栽種。相比傳統人工育秧的45天至60天的育秧期,現代化育苗工廠僅需25天,通過這一規模化科學育秧方式,縮短了育苗時間,且成活率高、品質好,大大縮短了育秧時間和成本,還提升了糧食產量。

  開遠市採用“政府+企業+科研單位”方式,推動稻鄉米業公司與省農科院、紅河州農科院及開遠市農業農村局合作,在“雲恢290”水稻種子提純復壯、施肥、優質稻病虫害綠色防控技術等項目上進行多樣化試驗,並開展富硒米、超有機米、無人機播種等科研項目,進一步提升“雲恢290”優質稻種植技術和效益。

  “與高等院校合作能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極大地節本增效,提高了糧食品質,保証了糧食安全,讓消費者吃上更放心、更有品質的大米。”稻鄉米業公司總經理楊正權表示,通過不斷探索創新,該公司已獲得與稻相關的實用新型專利15個,去年帶動羊街、大庄等鄉鎮1500戶種植戶增收200萬元以上,並吸引了彌勒、玉溪等地的農戶前來育秧或購買秧苗。

  走進永仁縣維的鄉夜可臘村集中育秧點,村民們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分工協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水稻育秧工作。遠遠望去,連片整齊的育秧田十分壯觀。平田、撒種、蓋肥、噴藥、覆膜、刷泥,隨著一道道工序的相繼完成,一墒墒谷種就靜待出苗了。

  永仁縣各地搶抓農時,緊鑼密鼓地開展水稻集中育秧。相比以往的農戶分散育秧,集中育秧能有效解決育秧水源不足的問題,還有利於推廣高產、優質、抗性好的水稻良種,降低群眾育秧成本,緩解農戶育秧技術參差不齊等突出問題。“今年,我們大力推廣集中育秧及配套技術,指導群眾適當推遲育秧節令,趁著雨水時節栽秧來應對干旱天氣對水稻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永仁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李維林介紹,“我們選擇了‘楚粳28’‘楚粳54’和‘滇禾優615’3個高產、優質、抗旱的品種,育出來的秧苗將免費提供給群眾移栽。”

  在永仁縣永定鎮雲龍村,育秧工作已經接近尾聲。農戶們採用塑盤育秧的方式,比起傳統的育秧方式能縮短10至15天的育秧時間,滿足機械化插秧的需要。楚雄州川江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雲龍育秧基地負責人曾學文說:“公司今年計劃種植水稻1448畝,目前通過集中育秧、塑盤育秧的方式,已經完成了40畝秧苗的育秧工作。下一步,我們將圍繞抗旱移栽、節水灌溉、科學田管等,積極為農戶和種植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記者 黃鵬 饒勇 李鐵成 段曉宇 胡俊 王成露 駱雨涵 楊曼青 姚竣姍 起晟銘)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