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話劇《春山如笑》:用藝術療愈心靈

2024年05月22日08:2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話劇《春山如笑》:用藝術療愈心靈

據統計,截至2022年,我國抑郁症患者數量高達9500萬,且發病出現年輕化趨勢。與此同時,我們還面臨著精神衛生人才儲備不足、普通大眾對抑郁症缺乏科學認知的情況,抑郁症患者成為一個亟須社會關注的群體。話劇《春山如笑》正是一部聚焦抑郁症患者群體的作品,用藝術的形式將抑郁症患者的困境呈現給觀眾,引導更多人關注、了解抑郁症,向社會發出了對抑郁症患者伸出援助之手的呼吁,展現出藝術對心靈的療愈作用。

話劇《春山如笑》是一部典型的“社會問題劇”。“社會問題劇”的特點是把當前突出的某一個或幾個社會問題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在舞台上,通過角色形象的性格特點、人物關系及其變化、故事情節及其發展等,讓觀眾在受到啟發之時獲得改善現狀的思路,從而達到“以藝術干預生活”的目的。“社會問題劇”最早指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用現實主義方法描寫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戲劇。他創作的《玩偶之家》《社會支柱》等作品被認為是此類劇作的集大成者,揭示了當時社會在道德、法律、教育以及家庭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在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曾經出現過創作社會問題劇的高峰,涌現出諸多以藝術形象反映社會問題、“引起療救者注意”的佳作。魯迅先生還針對《玩偶之家》中的角色“娜拉”寫了文章《娜拉走后怎樣》,結合中國社會實際情況,探討了女性解放、家庭觀念等問題,以文藝促進社會變革成了當時的社會熱潮。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還涌現出《報春花》《丹心譜》《未來在召喚》等一批社會問題劇,引起廣泛關注。

話劇《春山如笑》講述了女主角熊春櫻從健康到患上抑郁症,從拒絕承認病情到入院檢查,從接受治療到終於康復的生活和治療經歷,敘事完整,節奏有序,人物性格、人物關系及其變化既符合客觀事實邏輯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邏輯。該劇把春櫻的病程演變藝術化,在完成敘事閉環的同時呈現出劇作的認識價值和情感價值——面對抑郁症患者,如何預防、陪伴、療愈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該劇注重通過細節展現人物變化。在一開始,舞台上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家三口的和諧生活場景,小院、臥室、床鋪、房間布置及燈光、色彩等,充分表明了父母對女兒生活照顧得細致入微,也表明抑郁症可能會出現在任何看似陽光、樂觀的人身上。春櫻家中魚缸裡的金魚,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它們雖然漂亮,但卻都和春櫻一樣固守在自己有限的世界中。當母親去世、愛情受挫、職場失意、父親陷入喪偶之痛忽略女兒時,春櫻的負面情緒日積月累、無處發泄,陷入了重度抑郁。“別人比你慘,你憑什麼郁悶?”“生活就是不公平的,你太自私了!”“你這不是病,就是太矯情了!”……許多普通人不經意卻傷害到抑郁症患者的話語投影到舞台幕牆上,春櫻遭遇的窒息感令觀眾感同身受。

《春山如笑》創新性地設計了木偶“情緒黑狗”,它作為抑郁症的外化體現,代表了主人公內心的變化,貫穿全劇。“情緒黑狗”對春櫻的態度與侵蝕力度的改變,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如在開始時只是朝著春櫻狂吠,使她寢食難安,后來隨著它的體格不斷增強,態度越來越惡劣,春櫻幾乎崩潰,由此反映出春櫻病情的惡化。隨著春櫻逐漸康復,“情緒黑狗”對她的影響力逐漸減小,直到最后恢復了寵物正常的樣子,營造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在演員的演繹下,它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它欺軟怕硬,視春櫻的情緒變化而顯示出不同的攻擊力,雖然只是一個玩偶,卻令人感覺不但是活的,而且富於變化。這一設計讓抽象的情緒藝術化地出現在觀眾面前,增加觀賞性的同時深化了對角色心境的描繪。

《春山如笑》在有限的舞台時空中講述社會問題,並分析了問題的原因、提供了解決方案,凸顯出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感。在人物的塑造上,該劇沒有刻意表現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而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中自然而然完成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春櫻作為家中的乖乖女,雖然有自己獨立的房屋,卻較少有獨立的思想空間。當“情緒黑狗”朝她狂吠時,她不懂得如何疏解,親人及同事也不懂得如何陪伴,致使“情緒黑狗”越來越龐大,對她造成的精神壓榨也越來越劇烈。在康復過程中,病人的自我認知、周圍人的悉心陪伴、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都是主創人員試圖向觀眾講述的重要內容,也是春櫻痊愈的關鍵原因。

據研究,抑郁症患者大多數為自律的人,他們規則意識強,對自己要求高,不願主動宣泄內心的負面情緒。從這一角度說,《春山如笑》的思想藝術價值不僅在於塑造了熊春櫻這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且向觀眾提供了一個如何幫助身邊患者康復的“良方”:生活的照顧固然重要,但精神的陪伴、藝術的介入、美的發現亦不可或缺。 (作者:王彥霞,系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