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麻栗坡:以茶富農 幸福回甘

麻栗坡古茶林。 本報記者 張文峰 攝
麻栗坡瑤族群眾採摘茶葉。 本報記者 張文峰 攝
在第二屆老山國際春茶節上,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與聯合國官員、外國記者“圍爐煮茶”,共品國禮春茶,麻栗坡茶又一次“火爆”出圈。
從邊境高山走上國際舞台,麻栗坡茶業歷經了多次成長蛻變。
山巒霧靄,宛如畫境。走進麻栗坡縣猛硐瑤族鄉青龍灣村,2000畝古樹茶基地綠意盎然。村民盤金仙將採摘的鮮葉送到了麻栗坡龍韻茶葉種植專業農業合作社,按照10元1公斤的收購價,一年下來,盤金仙的茶園能有3萬元左右的收入。
麻栗坡龍韻茶葉種植專業農業合作社理事長盤文明是猛硐瑤族鄉壩子村人,在他印象裡,過去,好茶一直沒有好價,甚至有的茶農厭於管理,任其自生自滅。2015年,盤文明在茶農家門口建起了合作社,流轉2000余畝茶園帶領群眾發展茶產業,“我們將茶園流轉過來,進行土壤改良、茶樹管理及有機認証等,再按照12元1公斤的保底價向農戶收購茶葉,帶動村民增收幾千到幾萬元不等。”盤文明說。
近年來,在外交部的幫扶下,麻栗坡古樹茶被納入了國禮目錄,贈送給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的代表,受到了廣泛好評。出圈的老山古樹茶,讓盤文明的茶葉產品銷量一年比一年好,不僅擴大了初制所規模,還成立了公司進行產品精深加工和銷售,生產的“老山慢”系列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盤文明也實現了從茶農到老板的身份轉變,讓家鄉的好茶賣出好價錢,讓更多人知道麻栗坡茶葉。
茶產業的發展,讓更多茶農發家致富有了信心和底氣。但要全產業鏈、多元化推動茶產業可持續快速發展,為地方經濟和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茶產業加工工藝參差不齊、品牌化程度低等瓶頸亟待破解。
2023年,在外交部牽線搭橋下,新華國茶廠落地麻栗坡,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有效整合當地茶產業資源,實現了採摘、初加工、深加工、銷售“一條龍”。“以前本地缺乏具有資質的龍頭企業,許多合作社隻能將毛料送往普洱等地進行代加工或售賣,不僅增加生產成本,還出現了生產商標注麻栗坡,加工商標注在外地的尷尬情景,不免讓經銷商和消費者產生疑慮,影響了銷路。”猛硐瑤族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正蓮說。
龍頭企業的落地,打通了茶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提升茶葉附加值,帶動產業增效、茶農增收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新華國茶廠生產車間,工人正操作著專業生產設備,將稱重后的茶葉送入專業壓制設備,變成一顆顆圓潤飽滿的龍珠茶。“我們根據麻栗坡產區的古樹茶特征建立了一套生產工藝標准,並開發出了麻栗坡友誼茶、外交茶等10余種中高端產品,產品銷往國內外。”新華國茶廠廠長趙炳耀說,新華國茶廠已與10余家專業合作社達成深度合作,實現原料就地加工,有效節約了生產成本。
通過引育結合,麻栗坡縣已培育茶葉生產加工銷售企業28家、合作社19個、小作坊15個、具有SC生產許可証的茶葉加工企業7家。在縣城河濱公園建成茶葉一條街,入駐了6家茶葉企業,從事茶葉及相關制品銷售,經營主體不斷壯大。今年第二屆老山國際春茶節上,發布了老山茶團體標准,同時成立麻栗坡古茶樹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更有力助推了產業提質升級。“發布團體標准之后,對古樹茶種植,以及農藥、化肥管理與使用、加工設施裝備管理標准都有了規范要求,產品質量將會得到提升。”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南濤說。(王世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