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圓明園遺址公園

“萬園之園”重現光華(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鄒雅婷
2024年03月12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圓明園博物館展出的清代馬首銅像。

  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圓明園展覽館外景。  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圓明園拾光買賣街光影戲台。 圓明園管理處供圖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寫道:“請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這就是圓明園。請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

  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曾以非凡的藝術魅力享譽世界,被視為媲美希臘巴特農神廟、埃及金字塔的東方奇跡。然而,1860年遭戰火毀滅,大量珍寶流失海外,“萬園之園”面目全非。

  在殘垣斷壁上建立的圓明園遺址公園,經過多年的清理整砌、考古發掘、保護修復,逐漸恢復往日光彩。在這裡,人們可以憑吊遺址、走近歷史、體驗御園文化、欣賞自然美景。昔日的宮苑禁地,以親切而多彩的姿態,融入大眾生活。

  數字復原遺跡

  從公園東門進入,穿過獅子林遺址,來到圓明園盛時全景模型展館,一個長約17米、寬13米的沙盤模型將歷史上的圓明園建筑和景觀清晰呈現在眼前。

  圓明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歷經150余年營建,到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前,佔地約352公頃,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組成,其中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盛時的圓明園集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有著“萬園之園”的美譽。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曾駐園理政,在此留下許多歷史故事。

  此沙盤按照史料記載的圓明園盛時景觀設計制作,細致而逼真。猶如中國版圖縮影的“九洲清晏”、舉辦重大國事活動的“正大光明”、皇帝臨朝理政的“勤政親賢”、祭祀先祖的“鴻慈永祜”、仿照寧波天一閣藏書樓建造的文源閣……伴隨著語音講解,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建筑景觀依次被點亮,讓人們對圓明園的營建歷程、功能布局、藝術風格等有了直觀的認識。

  長春園興建於乾隆時期,位於長春園北部的西洋樓景區是中國最早的歐式園林,由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法國傳教士蔣友仁等設計,具有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元素。建筑材料多用漢白玉石,石面精雕細刻,屋頂使用木梁,覆蓋彩色琉璃瓦。歷經戰火洗劫,圓明園裡的木構建筑已化為灰燼,以磚石構件為主的西洋樓遺址成為圓明園現存最具標志性的景點。

  站在西洋樓殘石柱前,打開導覽器,屏幕上展現出西洋樓舊時景象:氣派的殿堂、壯觀的噴泉、精美的石雕……歷史復原畫面與眼前的遺跡對照,令人產生時空交錯之感。

  “‘數字圓明園’項目2009年啟動,根據歷史文獻、圖檔、燙樣、影像資料等信息,運用數字技術對圓明園進行虛擬復原。迄今為止,全園108處景區已完成數字化復原,其中約2/3的景區實現了精准數字復原,一些建筑復原精准率達到95%。”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遺址展示規劃科科長胡曉瑩介紹,“數字圓明園”成果已應用於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中,包括629項信息、520張景區復原圖和19段復原視頻,讓游客能重睹“萬園之園”的風採。

  坐落於西洋樓景區的圓明園展覽館,設有“劫灰飛盡 篤行致遠——圓明園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展”,講述了圓明園從興建、鼎盛、被毀到新中國成立后復興的過程,展示了圓明園的造園藝術和珍貴收藏。

  刻有獅子、嬰童、梅蘭竹等紋飾的雕花石洗,雕西洋花黃琉璃構件,有火燒痕跡的金絲楠木構件,乾隆《欽定重刻淳化閣帖》石刻……一件件文物折射出圓明園昔日的宏麗輝煌。

  展廳中央陳列著一對翻尾石魚,原是西洋樓大水法前的石刻構件。石魚為漢白玉材質,長1.2米,寬約0.9米,保存完好。魚身向內卷曲,魚尾向上翻起與魚身相連,兩鰭外翹,好像在努力拍水,又似要高高躍起。魚嘴圓張,與魚身下部連通,作為噴水出口。石魚造型生動,雕刻精致,活靈活現。圓明園遭遇劫難后,這對石魚流落民間,后被發現,証實屬於圓明園。經多方協商,2006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將其捐贈給圓明園。

  文物重煥光彩

  位於綺春園的正覺寺是清皇室御用寺廟,在1860年的大火中,正覺寺因偏於一隅而未被燒毀,是圓明園現存唯一木構建筑。圓明園博物館坐落於此,2023年建設完成,於10月正式揭牌。博物館內現有“傳承·守望——圓明園文物保護成果展”“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圓明園石柱回歸展”,系統展示了圓明園修繕復建、考古發掘、遺址保護、文物修復、流失文物研究與追索等成果。

  從1984年開始,圓明園逐步清整西洋樓、蓬島瑤台、接秀山房、涵秋館、別有洞天、海岳開襟、思永齋、鳳麟洲、天心水面、鑒園、獅子林等遺址,並整修山形、恢復水面、修復駁岸、復建圍牆,同時完成綺春園、長春園山形補砌、水系疏浚工作。早期對遺址的清整工作成為圓明園考古的發端。21世紀以來,考古工作者又發掘了長春園宮門、含經堂、坦坦蕩蕩、萬方安和、大宮門、紫碧山房、舍衛城、澹泊寧靜等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

  坦坦蕩蕩遺址位於圓明園西部,是以觀魚為主題的園林景點。2002年—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此發掘出大殿基址、金魚池遺址以及土石假山、山道等遺跡,出土銅器、玉器、漢白玉石刻、木器、西洋鐘表、瓷器等文物200余件。

  “這件玉扳指是坦坦蕩蕩遺址出土的珍品。”圓明園博物館館長龐曉寒介紹,扳指起源於古代的韘,是拉弓射箭時所用的護具,后來成為一種象征身份的裝飾品。此扳指由新疆和田白玉制成,玉色通透,質地瑩潤,根據尺寸推斷應為女性佩戴。扳指外部一周陰刻一叢荷花和篆書“花甲聯芳”4字,有贊揚聖潔無瑕、祝願長壽之意。

  為了讓更多出土文物重煥光彩,自2019年以來,圓明園開展“修復1860”項目,現已修復瓷器、琉璃構件等文物77件。

  青花纏枝蓮紋瓷繡墩是“修復1860”第一期的修復成果。這對繡墩呈鼓形,器型端庄穩重。全器以青花為飾,兩道鼓釘紋將腹部紋飾分為3層。主題紋飾為青花纏枝蓮紋,寓意一生清廉。頂部和側腹皆鏤空雙錢紋,便於手抓挪移。頂部紋飾模仿繡品錦墊,花葉重重,密如錦簇,極富藝術感染力。

  “百年夢圓——圓明園馬首銅像回歸展”講述了國寶回家的故事。馬首銅像原為西洋樓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獸首人身噴泉雕像之一,以精煉紅銅為材質,採用失蠟法一次鑄造而成。馬首造型寫實,雙眼炯炯有神,鬃毛毫發畢現,體現了極高的工藝水准。

  馬首銅像曾流失海外,2007年現身香港拍賣市場,被愛國企業家何鴻燊出資購回。2019年11月,何鴻燊將馬首捐贈給國家文物局。2020年,國家文物局將其劃撥至圓明園管理處。馬首成為第一件流散海外又回歸原處的圓明園文物,其曲折經歷是時代變遷的生動寫照。

  “我們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線了馬首銅像VR觀展欄目,觀眾足不出戶,就能在移動端360°觀賞馬首。”龐曉寒說。

  “圓明園石柱回歸展”展示了原屬於西洋樓的7根漢白玉雕花石柱。這些石柱正面雕花以西式番花、貝殼紋等為主,側面雕刻的多是牡丹、玉蘭、荷花、菊花等中國傳統吉祥花卉。

  這7根石柱曾輾轉於海外多國,2013年在挪威卑爾根科德博物館展出。經專家鑒定,應為圓明園建筑構件。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北京大學、中坤集團與科德博物館達成協議,將石柱運回中國,合作開展文化交流活動。2023年6月,7根石柱順利抵京,重回圓明園。

  “傳承·守望——圓明園文物保護成果展”最后一個單元以多媒體形式展示了流失海外和分藏於國內各處的圓明園文物。點擊電子大屏,文物圖片及介紹浮現在眼前,部分文物還可以實現360°觀看。

  “打開歷史”新方式

  走進圓明園銀杏大道上的拾光買賣街,雕梁畫棟的建筑、充滿老北京風味的店鋪、還原古代街景的通景畫和光影戲台,再現了百年前圓明園同樂園買賣街的繁華景象。

  游客可以在入街口茂源號“祈五福”,在華服齋試穿古風服飾,在清音閣茶樓欣賞相聲曲藝表演,還能體驗制陶、制篆香等傳統手工藝。

  逛街累了,不妨到拾光咖啡廳小憩片刻。“咖啡廳裡的歐式家具和裝飾品都是專門定制的,力圖給游客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就是在西洋樓裡品西餐、賞美景。”拾光買賣街市場營銷總監楚濤介紹,屋頂的畫作仿自郎世寧等宮廷畫家的作品,腳下的地磚復刻了圓明園出土的青花八寶萬福如意紋磚。靠牆的一面設計成巴洛克風格的連廊,透過拱形“窗戶”,可以欣賞西洋樓海晏堂外的四季美景、晨昏變換。

  “御園鶯歌”光影互動空間復原了圓明園四十景中“鏤月開雲”與“曲院風荷”的景觀,手指輕觸牆上的動態光點,荷花瞬間綻放,仙鶴振翅飛翔。“千機圓明”沉浸式飛行體驗空間利用裸眼3D技術,重現了巍峨宮城、秀美園林,揭示了西洋樓水法千機萬巧的奧秘。

  “除了拾光買賣街,公園裡還有720°穿越飛船、圓明靈境等數字化體驗項目。”胡曉瑩說。720°穿越飛船帶游客穿越時空,游覽圓明園,親歷激動人心的歷史故事,在高度沉浸的體驗中了解圓明園的前世今生。圓明靈境依靠VR、AR、數字光影等技術,立體展現了圓明園盛時美景,讓游客深入領略園林藝術與傳統文化之美。

  作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圓明園持續推動考古發掘及公眾考古,通過開放考古現場、在線直播考古實況、開展考古實踐課程和主題夏令營等活動,提高公眾考古參與度,讓更多人了解考古知識和考古成果。

  澹泊寧靜遺址位於圓明園西北部,主體建筑是由33間房子組成的“田”字形大殿。自2020年以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圓明園管理處、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對澹泊寧靜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揭露出“田字房”基址和皇家稻田遺址。2023年9月至11月,澹泊寧靜第四期考古發掘順利進行,發掘地點為澹泊寧靜東部的翠扶樓遺址,發掘面積500平方米,考古工地全程向社會開放。考古發掘期間,還舉行了“圓明訪古——圓明園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日活動”,考古專家與市民、學生面對面,詳細講解考古工作流程,帶大家實地察看考古發現。

  為了給游客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圓明園遺址公園每年舉辦新春游園會、踏青節、荷花節、金秋游、冰雪季,並推出各類文化活動。2023年舉辦的國風華服節、清明詩會、“九州競渡”龍舟展演、第三屆圓明園文創設計大賽、圓明園講述人大賽、圓明園大講堂等活動,取得了良好反響。圓明園博物館與北京一零一中學合作開展“一日館員”主題社教活動,讓學生們深入了解圓明園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北京一零一中學高二學生劉瓔漫參加過兩次“一日館員”活動。通過講解培訓和自行查閱資料,她學到了很多關於圓明園的知識,對圓明園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感悟。“為游客講解西洋樓沙盤時,我會講西洋樓其實只是圓明園裡很小的一部分,除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漢白玉石柱,原來還有很多彩色琉璃裝飾,整體是五彩斑斕的,非常美麗。”劉瓔漫說,“一日館員”活動讓她對博物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閑暇時間她想去博物館細細看展,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

  不久前落幕的2024年“圓明園裡過大年”新春游園會,打造了“吉福納春—博物館大觀”“五福臨門—品牌老字號”“百福具臻—新春市集”“千福雲集—宮廷游藝”“萬福同春—新春大舞台”五大特色活動區域,給廣大游客帶來了難忘的美好體驗。3項大型宮廷游藝裝置——轉雲游、西洋秋千和煙火盒子將長期保留,成為圓明園內獨具特色的游樂設施。

  “圓明園遺址是中華民族興衰榮辱的歷史見証地。”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邱文忠說,“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路上,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打開歷史’的新方式,通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方式,為游客帶來新鮮生動的感官體驗、酣暢淋漓的文化享受,讓圓明園的遺址和文物活起來、傳開去,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