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聚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感受雲南之美雲南之變

——雲南省代表團代表回答記者提問

2024年03月11日08:22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聚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感受雲南之美雲南之變

  王寧、王予波等代表圍繞境內外媒體記者關注的問題認真作答。

  張克勤代表回答記者提問。

  3月10日上午,雲南省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並向媒體開放,42家境內外媒體的91名記者到會採訪。本報記者 雷桐蘇 陳飛 攝

  3月10日上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雲南省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會議向媒體開放,42家境內外媒體的91名記者聚焦雲南,深入了解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成效,感受中國式現代化給邊疆各族人民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深刻變化。

  在記者提問環節,王寧、王予波、石玉鋼、劉非、張克勤、張文旺等6位代表,回答了境內外媒體記者關心關注的問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雲南正在大力發展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其中,雲南資源稟賦獨特。雲南發展資源經濟優勢在哪裡?目前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麼考慮?

  王寧:感謝這位記者朋友對雲南發展的關心關注,你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很有針對性,抓住了雲南發展的關鍵,抓住了雲南發展內生動力的問題。

  當前,雲南的發展相對欠發達,但雲南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十分突出,具有很強的后發優勢。我們的礦產資源、綠色電力能源、高原特色農業、文旅資源、生物資源等,在全國乃至全球都有明顯優勢,這是我們未來發展、后來居上的最大潛力,我們正在努力把它充分挖掘和發揮出來。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我們對標對表謀劃了“3815”戰略發展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闖出一條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省委、省政府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雲南豐富而獨特的資源稟賦,在2022年底作出了大力發展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的部署。總的思路是,以資源換產業,以園區聚產業,以口岸推動產業發展。

  資源、園區、口岸三大經濟中,資源經濟是牽頭的、是主干。為抓實這項工作,我們採取“五個一”的辦法,即一個產業、一套政策、一個專班、一個機制、一個三年行動計劃。抓了一年多,有了階段性明顯成效,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態勢越來越凸顯。去年,雲南經濟總量歷史性邁上3萬億新台階,產業投資增長10.5%,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首次超過一半、達50.4%,較2022年提高9.7個百分點。這裡,我舉幾個資源變產業的實例。

  第一個是礦產資源。雲南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在已探明礦產中,有31種儲量居全國前3位,其中,錫礦、銦礦、鈦鐵礦、鉑族金屬等6種居全國第1,銅礦、鉛礦、鋅礦、銀礦等10種居全國第2。我們很多礦產儲量不僅數一數二,而且勘探、開採、冶煉、制造、研發等都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擁有較完整的產業鏈和較先進的產業集群,有規上企業300多戶,擁有雲錫、貴金屬集團、馳宏鋅鍺等行業頭部企業,其中,錫產量佔全國的70%、世界的1/3。礦產,是雲南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石,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去年,礦產資源領域產值近7500億元,在雲南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第二個是綠色電力能源。雲南是電力能源大省,不僅我們自己用,還有近一半的電力輸送到省外。全省電力裝機超過1.3億千瓦,綠電佔比近90%,在“雙碳”背景下,這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一張“王牌”。我們大力打造“綠電+先進制造業”,比如,以硅光伏和新能源電池為代表的電子行業連續18個月保持25%以上增速,產值超過1400億元,成為雲南新的支柱產業。現在,不少企業來雲南投資,首先看中的就是綠電資源,因為能有效降低碳稅成本,使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第三個是高原特色農業。高原特色農產品是我們的特有資源,這與雲南的氣候、光照、水土、海拔有直接關系,雲南是種什麼長什麼、好什麼,好東西很多,很多朋友到雲南,都看到和體驗過雲南的優質農產品。我們把高原特色農業當作雲南的“芯片”產業來打造。

  去年,全省農業總產值達2.5萬億元,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4萬億元。茶葉、鮮切花、天然橡膠、咖啡、核桃、堅果、中藥材等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第1位,蔬菜、水果、肉牛、生豬等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而且很多是綠色的、高品質的。比如,我們的蔬菜一年四季豐產,每年生產3000萬噸以上,自己吃1000萬噸,另外2000萬噸輸送到國內150多個城市,有的遠銷國外。我們的肉牛存欄近900萬頭,在全國位居第1。再比如,年輕人喜歡的牛油果,80%產自我們的孟連縣,還有藍莓、芒果、夏季草莓,等等,很受消費者歡迎。這些也是增收富民的好產業,每到豐收季,老百姓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當然,我們不單單賣初級農產品,而是堅持一二三產融合,讓增值環節多起來,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比如咖啡,我們的面積、產量都佔全國的95%以上,特別是雲南小粒咖啡,品質非常好,享譽國內外。但兩年前,咖農賣生豆每公斤僅20來塊,而精深加工后,價格就漲10到20倍。為此,我們制定“咖六條”支持延鏈補鏈強鏈,兩年時間,全省咖啡精深加工率從不到20%提高到54%,更多的附加值留在了當地、留給了咖農。一些咖啡企業還開辟了三產,建了咖啡庄園,集咖啡種植、加工銷售、制作觀摩、創意體驗、休閑度假為一體。去年,保山市有5個咖啡庄園,接待游客6萬人次、收入近1個億。

  第四個是文旅資源。雲南被譽為“旅游天堂”,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風光無限、民族眾多、文化多樣、歷史厚重,每個州市、每個縣,甚至每個村,都是獨特的旅游目的地。去年以來,我們打造了“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推動旅游從觀光向體驗轉型,2023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超過10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1.4萬億元,均創歷史新高。旅游業成為拉動內需消費、帶動經濟發展、促進群眾增收的重要引擎,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生項目、惠民項目。比如,騰沖市司莫拉佤族村,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25萬元,比2019年翻了近一番。再比如,楚雄彝繡,繡出了億元產業,去年實現增加值2.75億元,帶動5.7萬名繡娘增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共同點都是用群眾身邊的資源、鄉村的資源,帶動群眾就地就近致富,這也是我們發展資源經濟的一個初衷。

  另外,雲南的生物資源也十分豐富,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擁有很強的科研能力和產業基礎,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再一一列舉了。

  雲南的發展離不開資源。我們發展資源經濟,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堅持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帶污染的錢,再多也不賺﹔帶污染的項目,再大也不要。下一步,我們將深入挖掘資源經濟的潛力,深度推進資源經濟的發展,讓資源經濟成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強勁動力。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記者:作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黃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顯。中老鐵路已形成對內聯通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對外輻射至老撾、泰國等10多個國家的運輸網。請問雲南將如何進一步用好中老鐵路帶來的開放發展新機遇?

  王予波:感謝香港大公文匯傳媒記者的提問。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是愛國愛港的主流媒體,在國內外很有影響力。我了解到,你們長期關心關注雲南,多次採訪報道雲南,為講好雲南故事、傳播雲南聲音、展示雲南形象做了很多工作,為增進滇港同胞情誼、深化兩地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裡,感謝你們所做的工作,也感謝各方面記者對雲南的關心支持。

  中老鐵路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重大合作項目,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體現。2021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下達“發車”指令,要求我們“把鐵路維護好、運營好,把沿線開發好、建設好,打造黃金線路,造福兩國民眾”。2022年1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與老撾領導人會談時強調,“將中老鐵路打造成為中老人民的發展路、幸福路、友誼路,不僅為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福祉,也為共建‘一帶一路’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示范”。我們牢記囑托、勇擔使命,制定實施中老鐵路沿線開發三年行動計劃,創新推動昆明市托管西雙版納州磨憨鎮共建國際口岸城市。這是雲南省委、省政府推動的重大體制創新,磨憨鎮由昆明市托管后,發展成效十分顯著。開行“滬滇·瀾湄線”“瀾湄蓉渝歐快線”“中歐+瀾湄線”等國際貨運班列,中老鐵路運輸范圍輻射12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國內31個省區市主要城市,跨境貨物品類由開通初期的橡膠、化肥、百貨等10多種擴展至電子、光伏、通信、汽車等3000多種,全線每月旅客發送量從60多萬人次增至180多萬人次。截至今年2月底,中老鐵路已發送旅客2900多萬人次、運輸貨物3300多萬噸。剛剛過去的春節,8天時間中老鐵路發送旅客71.68萬人次,跨境旅客列車上座率達95%,“早上在昆明吃小鍋米線,晚上在萬象吃老撾米粉”成為旅游時尚。

  中老鐵路開通運營兩年多來,這條“鋼鐵絲路”承載中老兩國人民夢想,讓兩國乘客、貨物“雙向奔赴”,促進沿線商業、人文交融共贏,成為一條與山川同美、不斷造福沿線人民的國際大通道,黃金線路效應日益凸顯,雲南對外開放的格局為之大開。上周我訪問老撾,聽到使領館同志介紹,老撾老百姓對中老鐵路評價特別高,大家都把乘坐中老鐵路作為一種新體驗。訪問結束后,我乘坐中老鐵路客運列車返回昆明,期間與乘客交流,大家對中老鐵路贊不絕口,表示不僅體驗了中國速度、感受了中國服務,更領略了中國之美、見証了中國之變。

  展望未來,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雲南開放發展的步伐隻會越來越快,中老鐵路的幸福快車將載著沿線群眾加速奔向幸福生活。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以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為統領,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主要有4個方面考慮:

  一是暢通大通道。加快建設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搭建實體化運營和組織中心,推進中老泰引領示范通道和中緬通道建設,配合做好中越跨境標准軌鐵路聯通,推動中老鐵路跨境客運“一地兩檢”、跨境貨運“兩地一檢”監管模式早日落地,實現系列跨境多式聯運常態化運行。

  二是培育大物流。提速昆明國際陸港建設,積極申建陸上邊境口岸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等國家物流樞紐,打造智慧口岸雲南標准,形成國內1天送達、南亞東南亞國家1天送達、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達的“113快貨物流圈”,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綜合物流體系。

  三是發展大產業。加快把區位、資源、生態、勞動力等優勢整合塑造為綜合優勢,深化部省、省際、央地合作,聚焦成本敏感型、市場導向型、原產地需求型、戰略性資源進口加工型等產業,動態優化支持政策,以市場化方式推動重點企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向雲南轉移,構建以昆明、曲靖承接產業轉移園區為引領,以磨憨、瑞麗、河口沿邊產業園區為重點,全省若干重點園區為支撐的“2+3+N”發展格局。剛才,王寧書記介紹了雲南省資源經濟發展情況。我們在產業發展上,聚焦資源經濟、園區經濟、口岸經濟,著力構建符合雲南實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四是促進大開放。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深度參與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深化與周邊國家在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科技創新、生態環保、減災減貧等方面的合作,繼續實施一批“小而美”的民生項目,持續講好中老鐵路故事,形成更多接地氣、聚人心的合作成果。

  講好中老鐵路的故事,需要媒體朋友們的持續關心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關注雲南,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雲南篇章營造良好氛圍。

  新華社記者:雲南曾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是全國脫貧縣數量、重點幫扶縣數量和脫貧人口最多的省份。請問雲南採取了哪些措施促進農民特別是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石玉鋼:關心收入,體現真情,是真關心。感謝記者朋友對雲南的關注、對雲南農民和雲南脫貧人口收入的關心。

  雲南重點幫扶縣佔全國1/6,監測對象佔全國1/8,易地搬遷人口超過全國1/10。其中,萬人以上搬遷點佔全國2/7。靖安安置區安置了40019人,比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總人口還多,可以看出我們鞏固脫貧任務有多重。

  防止規模性返貧,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的一件事”。我們牢記囑托,牢牢守住這條底線,從“時時放心不下”逐漸到“事事心中有數”,持續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為此,我們把農民增收作為中心任務,鮮明地提出:一切為了農民增收、一切圍繞農民增收。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一二三”。

  所謂“一”,就是“建立一套利益聯結機制”。我們總結推廣“十種模式”,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像孟連牛油果“334”、蒙自藍莓“622”模式就是新探索。我們還提出了“三個一律”,即凡是使用銜接資金的、凡是使用滬滇協作資金的、凡是流轉農民土地的,一律必須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所謂“二”,就是推進農民和脫貧人口增收“兩個三年行動”。就農民收入講,2015年,雲南人均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72.2%,去年是75.4%,增長幅度雖然不大,但可以看出趨勢來。從脫貧人口收入講,2015年比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少5457元,去年少17元,8年提高66.1個百分點。

  所謂“三”,就是分三步走。2022年消除年人均收入在7000元以下的,共62萬人﹔2023年消除8500元以下的,共29萬人﹔今年,要消除1萬元以下的,有3.5萬人。

  我們進一步提出近期靠就業、中期靠產業、長期靠教育。

  就業方面,堅持轉移就業與就近就地就業“兩手抓”,特別是以家門口產業推進家門口就業,像楚雄彝繡帶動5.7萬繡娘人均增收2萬元至4萬元,昭通天麻帶動10多萬人就業。

  產業方面,實施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堅持“六個一”,壯大“1+10+3”產業,其中有8個全國第1。

  習近平總書記用“絕無僅有”定位雲南農業,雲南農業投資已連續兩年居全國第1,說明雲南農業是大文章、大有可為。這是我們發展壯大高原特色農業的底氣所在,也是增加農民收入、防止規模性返貧的信心所在。

  人民日報記者:2022年,雲南省委部署開展“作風革命、效能革命”,鼓勵干部擔當作為,以干部思想作風之變推動高質量發展。兩年時間過去,全省干部作風、能力方面有什麼變化?后續雲南還將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激發和調動廣大干部勇於擔當、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劉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雲南考察時要求雲南“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作為后發展、欠發達地區,雲南到2035年要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比別人更快一步,才能趕上來。在此背景下,雲南省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和關於加強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在2022年部署開展“作風革命、效能革命”,抓住干部這一決定因素,以干部作風轉變和能力提升來確保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兩年多以來,雲南廣大干部的作風和能力有了5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干部的政治執行力更加堅定。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黨中央決策部署第一時間學習貫徹並開展全程跟蹤問效,雲南各級干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更加堅定自覺。

  ——領導干部的帶頭作用更加明顯。省委帶頭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鮮明提出“一把手”要當好“施工隊長”,五級書記同題共答,推動解決民生問題1.4萬余件。

  ——干事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從全省129個縣(市、區)委書記中選樹10名優秀縣委書記,通過選樹典型、表揚先進,營造以干部之干帶領全省各族群眾拼搏奮斗的濃厚氛圍。

  ——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加過硬。昆明托管磨憨鎮推動磨憨—磨丁跨境合作區加快發展﹔集中研究解決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問題,2023年集中式光伏新增並網規模躍居全國第1﹔創新建設“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台”,系統正式上線不到1年的時間,已為5.1萬戶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900多億元。

  ——群眾的獲得感更加充實。去年,雲南人均純收入8500元以下且有勞動能力的脫貧戶和監測戶實現動態清零。建立防汛“1262”叫應機制聯動省到鄉、村,2023年因洪澇災害死亡人數同比下降1/3。

  作風和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我們將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誰干事就支持誰、誰干成事就重用誰,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下大力氣提升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眾、防范化解風險本領,繼續在實踐中發現選樹先進典型,將“兩場革命”推向深入,唱響實干興滇的主旋律。

  中新社記者:我們知道雲南被譽為“動物王國”“植物王國”,生物多樣性十分突出,此前亞洲象北上南歸的故事受到全球廣泛關注。請問雲南生物多樣性的現狀如何,目前還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雲南重點做了哪些工作來推進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保護?

  張克勤:雲南被譽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和“微生物王國”,全球34個公認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中國的3個都在雲南交匯。正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雲南成為我國野生亞洲象唯一棲息地。這次亞洲象北上南歸之旅,展現了人與動物和諧共處新形象,是雲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縮影,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

  目前,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挑戰,一是生物多樣性調查仍有薄弱甚至空白區域。二是生物多樣性總體規劃和大數據共享平台建設還不完善。三是生態生物安全體系面臨新挑戰。

  在推進生物多樣性和環境保護方面,雲南重點做了4個方面工作。一是在政策和法律法規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二是在有效保護方面,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區166個,對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生態區實行就地保護﹔其次是以植物園、樹木園等為代表的遷地保護體系正在建設、完善或提升﹔再次是建成了我國首個、全球第二大的中國西南野生種質資源庫。三是在科研平台方面,建立起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雲南省重點實驗室、各科研機構重點實驗室等,以及野外定位觀測台站正在建設提升,涌現了一大批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研究成果。四是在人才隊伍方面,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對培養、吸引和穩定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人才隊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是雲南的寶貴財富,也是全國的寶貴財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護好”。雲南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的重大職責,將堅持走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作出雲南貢獻。

  新華社新媒體記者:雲南民族眾多,少數民族人口佔1/3。近年來,雲南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新成效?

  張文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雲南努力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省委、省政府始終牢記“在雲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要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雲南各項工作的主線,繪就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美麗畫卷。

  楚雄彝族自治州居住著25個少數民族98.3萬人。近年來,我們強化政治引領、促進互嵌融合、增進文化認同、提升治理效能,團結共識深入人心,精神相親相依、社會和諧安寧,各族群眾日子越來越好,繼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州”后,去年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証。我們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於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成為各族群眾共識,“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意識不斷增強。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我們一體推進“三大經濟”,全產業鏈打造綠色硅、綠色鈦等產業集群,地區生產總值達1827億元,在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排名第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5413元、16846元,“中國火城·火火楚雄”品牌全面打響。

  我們深入實施“三項計劃”和“枝繁干壯”等工程,聯動省內外州市切實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我們從州情出發開展大量立法工作,探索基層治理“四個一”改革,切實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如今的楚雄,走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康庄大道上。下一步,我們將全面提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成果,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楚雄常開長盛。(記者 楊猛 張寅 瞿姝寧 岳曉瓊 鄧清文)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