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讓未來照進現實
2024年1月31日,人形機器人攻關團隊科研人員在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調試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2023年7月21日,國盾量子首席科學家彭承志在位於安徽合肥的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展廳操作“祖沖之二號”同款超導量子計算機。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在北京召開的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工作人員在演示腦機接口智能治療系統平台。該機器人應用於中風患者手部康復治療。大會的主題為“開放創新 聚享未來”,包含論壇、博覽會、機器人大賽等活動。
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什麼是未來產業?
根據今年1月印發的《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未來產業是指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重大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不斷加深,催生出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未來產業已成為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開辟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
從人形機器人到量子計算機,從腦機接口到6G網絡設備……中國未來產業正在科技新賽道上加速前進。專家認為,隨著國家對未來產業的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將加快形成,那些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等“科幻”名詞背后的未來,正逐漸照進現實。
前瞻部署新賽道
對未來產業新賽道的前瞻部署,已經開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
在合肥的一家量子科技企業內,研發人員正忙碌地進行實驗。1月6日,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在合肥正式上線運行。近年來,合肥誕生多家量子科技企業,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在這裡應運而生。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我們將通過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強產業協同和優化政策環境等策略,推動量子計算科研與各行業融合發展,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郭國平說。
不只是量子領域,根據《實施意見》,對未來產業的部署將“重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部署未來制造是指發展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納米制造、激光制造、循環制造,突破智能控制、智能傳感、模擬仿真等關鍵核心技術,推廣柔性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推動工業互聯網、工業元宇宙等發展。
部署未來信息聚焦推動下一代移動通信、衛星互聯網、量子信息等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快量子、光子等計算技術創新突破,加速類腦智能、群體智能、大模型等深度賦能,加速培育智能產業。
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方面,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認為,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產業形態和競爭格局。他建議制定國家層面的《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加快形成以國產大模型為核心的自主可控產業生態。
“我們有信心在通用大模型底座上發力發展,在此基礎上結合行業場景和數據進行打磨,以實現典型行業領域的超越。”劉慶峰說。
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曹鵬則建議,在未來信息領域,應當推動自主研發和產業發展相輔相成發展,落實自研技術從靜態替代到動態升級,採用雲原生、容器化、分布式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在國產化替代的同時實現技術革新升級﹔鼓勵國產化GPU(圖形處理器)適配國產的算力調度軟件,建設自主可控的智算基礎,支撐行業智能化發展。
部署未來材料會在推動有色金屬、化工、無機非金屬等先進基礎材料升級,發展高性能碳纖維、先進半導體等關鍵戰略材料,加快超導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創新應用等領域發力。
部署未來能源聚焦核能、核聚變、氫能、生物質能等重點領域,打造“採集—存儲—運輸—應用”全鏈條的未來能源裝備體系。研發新型晶硅太陽能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等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相關電子專用設備,加快發展新型儲能,推動能源電子產業融合升級。
部署未來空間聚焦空天、深海、深地等領域,研制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臨空無人系統、先進高效航空器等高端裝備,加快深海潛水器、深海作業裝備、深海搜救探測設備、深海智能無人平台等研制及創新應用,推動深地資源探採、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極地探測與作業等領域裝備研制。
部署未來健康則是從加快細胞和基因技術、合成生物、生物育種等前沿技術產業化,推動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新型醫療服務,研發融合數字孿生、腦機交互等先進技術的高端醫療裝備和健康用品等方面著手。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復生說,超前謀劃、布局未來產業能幫助我們下好先手棋,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引領未來發展。
未來產業的發展目標也已確定。
根據《實施意見》,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
打造未來新產品
打造未來新產品,也是發展未來產業的重要舉措。
什麼是未來產業的標志性產品?
《實施意見》從“突破下一代智能終端”“做優信息服務產品”“做強未來高端裝備”等3個方向入手,列出了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新型顯示、腦機接口、6G網絡設備、超大規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聯網、高端文旅裝備、先進高效航空裝備、深部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等10大創新標志性產品。
未來產業的標志性產品,代表著科技發展新趨勢,關乎經濟發展的“含金量”,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
以低空經濟為例,近年來,無人機賦能各行各業,成為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長城,作為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一直以來都需要得到良好的保護與維護。為提高管理效率,北京市八達嶺長城管理處引入兩台“大疆機場2”,分別部署在南長城、北長城的兩座城台上,對景區進行全方位的巡防。
“大疆機場2”是無人機企業大疆發布的新一代高性能小型無人值守平台。它不僅輕量化、易部署,還具備強大的雲端智能功能,使用門檻更低。它支持高精度測繪及安防、巡檢作業,是無人值守規模化應用的一件“神器”。
在科技的加持下,“大疆機場2”正成為守護長城的現代化利器,為長城文物保護、安防巡檢以及園區管理提供了更加高效的解決方案。
文物保護僅是無人機的應用場景之一。從農業植保到電力巡檢,從物流配送到旅游觀光,從環境監測到應急救援,低空經濟正在賦能千行百業,不斷催生新業態。
發展未來產業,離不開人工智能的賦能。
“我們歷時五年研發的大象AI助教機器人,將AI技術深度應用到教育教學的多環節和場景,將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應用到小學課堂教學中。”北京執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靳清華說,機器人採用AIGC備課大模型和語音識別、自然語言生成、大語言模型等技術,構建啟發式互動課堂,增加課堂趣味性,使學生真正做到“樂於學,學中樂”。
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也已進入發展“快車道”。
今年1月,中科宇航發布消息稱,“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將於2025年執行首次飛行任務,發射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研制的低成本貨運飛船,開展在軌全流程考核驗証。
這是中國商業航天企業首次參與空間站低成本貨物運輸工程研制及發射任務。
“可以說,我們正跨入航天工業令人激動的新時代。”中科宇航副總裁、“力箭二號”總指揮楊浩亮說。
不止如此,2023年,中國商業航天表現也很亮眼。前不久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3年)》顯示,2023年我國共實施了67次航天發射,其中有26次商業發射,發射成功率達96%﹔共研制發射120顆商業衛星,佔全年研制發射衛星數量的54%。
作為提升經濟競爭力的著力點,生物制造也是中國發展未來產業的又一個重要抓手。
2021年,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宣布,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人工全合成,它實現了從無機物中創造有機物的突破。這項技術在澱粉的合成能效和速率上遠超玉米等農作物,為澱粉的工業化生產打開了一扇窗,並為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復雜分子提供了新思路。
這是中國在生物制造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的一個生動案例。
生物制造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種技術,具有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生物制造可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利用生物+醫藥、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輕工等全新生產方式,誕生出了一大批全新產品,如重組蛋白藥物、生物航空煤油、生物降解塑料等。
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表示,下一步,國家將從政策、企業和產業層面加強一系列部署來推動生物制造產業的發展。在政策方面,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國家層面的生物制造頂層規劃文件,在產業方面,國家有關部門將加大中央財政資金投入,分領域、分區域布局一批生物制造公司平台。
各地發力新領域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完善產業生態,拓展應用場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未來產業雖處於萌芽階段,但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引領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表示,布局未來產業刻不容緩。
事實上,未來產業早已成為中國各地發力的新領域。
北京、上海、浙江、安徽、深圳等地率先制定實施關於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劃、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與配套政策舉措,把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作為拼經濟謀長遠的重頭戲,並提出中長期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帶動全國掀起發展未來產業的良好勢頭。
2023年,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根據《方案》,北京將錨定六大領域,布局20個未來產業,同時將實施八大行動,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將北京打造成為世界領先的未來產業策源高地。《方案》還提出,到2030年,本市將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和重大原創成果,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獨角獸企業,培養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產業領軍人才、產業經理人和卓越工程師﹔到2035年,集聚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的創新主體,成為全球未來產業發展的引領者。
根據浙江省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推動“萬畝千億”新產業平台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到2027年,浙江省力爭累計培育建設新產業平台40個左右,形成產值超千億元平台10個以上、產值超500億元平台20個左右,產值規模突破2.5萬億元。
目前,全國有多個省份圍繞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布局未來產業發展,各地謀劃發展未來產業的勢頭方興未艾。
在安徽,未來產業先導區已全面啟動。該省聚焦培育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先進材料、低碳能源、生命與健康、未來網絡等7個重點領域,同時兼顧第三代半導體、先進裝備制造、區塊鏈、元宇宙等領域發展,布局建設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系統推進科技創新、示范應用、體制機制、政策舉措等方面的先行先試。
“安徽聚焦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等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著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說,“我們緊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瞄准布局新領域新賽道,著力打造創新引領、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未來產業體系,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持續動能。”
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余璟說,深圳將進一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持續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滾動完善提升規劃政策,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積極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全面深入參與科技創新決策,承擔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試制和產業化項目。
未來產業著眼未來,不僅要超前布局,更要系統規劃。
在蘇州市副市長張橋看來,發展未來產業需要堅定的探索,更要有堅實的家底,包括重大科技特別是顛覆性的技術突破、齊全的產業門類和制造能力、開放的應用場景,以及實現技術突破的科技人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翼則認為,發展未來產業要建立相應科學決策和布局的體制機制,確保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同時,要建立相應的評估機制,地方、部門要為決策負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