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積極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體驗·民生一線觀察)

本報記者 申少鐵 沈靖然 吳君 劉曉宇
2024年01月19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河北灤州市人民醫院,醫生在醫共體影像診斷中心分析鄉鎮醫院上傳的患者影像圖片。新華社記者 牟 宇攝

  圖②:浙江紹興諸暨市浣東街道東盛社區衛生服務站內,志願者在指導居民使用自助挂號設備。新華社記者 徐 昱攝

  數據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

  2023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了第五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名單,包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石家庄醫院、天津市腫瘤醫院秦皇島醫院等49個項目。這些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的目的是提升各區域疑難復雜和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

  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建設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是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的重要一步。近年來,我國大力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組建各種形式的醫聯體,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增強欠發達地區、基層和農村的醫療服務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當前,我國優質醫療資源數量、規模和布局情況如何?各地區各部門進行了哪些有益探索?今后如何更好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記者近日在雲南、湖北、福建等地進行了採訪調研。

  一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的實踐——

  名醫做好“傳幫帶”

  “多虧了雲南阜外的大夫,手術特別成功。”回憶起7年前來雲南旅游時突發的心血管疾病,79歲的尤大爺仍然心有余悸。

  “當時我和老伴參觀完一個景點,突然胸背部出現‘撕裂般的疼痛’,當場就暈過去了。”尤大爺說,自己在當地醫院搶救后,確診為主動脈夾層,隨后被轉至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雲南醫院(以下簡稱雲南阜外)。

  那時候的雲南阜外投入運營不久,由雲南省人民政府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以下簡稱北京阜外)合作共建,是雲南省唯一的一家三級甲等心血管病專科公立醫院,並於2019年成為第一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單位。

  “老人的動脈破口位於主動脈弓部小彎側,幾乎與左鎖骨下動脈在同一平面,解剖條件比較棘手。”雲南阜外血管外科主任郭媛媛說,“這樣的手術難度較大,我們跟北京阜外血管外科專家討論后,專家決定從北京飛來昆明為老人做手術。”

  這次手術很成功,術后第二天,尤大爺已能夠下床活動。

  郭媛媛告訴記者,在雲南阜外剛成立的兩年時間裡,由於本地醫生團隊相對不夠成熟,遇到難度較大的危重症,北京阜外的專家經常到雲南來做手術,給大家示范。

  如今,郭媛媛已順利“出師”。同樣的主動脈夾層疑難病症,郭媛媛已能擔任手術主刀,成功治愈了數名患者。

  雲南阜外院長助理牛國棟介紹,雲南阜外完整平移了北京阜外的管理規章制度,包括學科架構、醫療管理模式及信息系統。北京阜外長期派駐臨床及行政管理相關工作人員,作為科室輪值負責人指導雲南阜外團隊開展日常診療及管理工作。目前,已有超過820名北京專家在雲南輪轉工作過,長期保証65余名專家在雲南工作。此外,雲南阜外本地招聘的醫院臨床及行政人員,幾乎全員安排至北京阜外進行進修培訓。

  培訓不光是技術的交流,同時也是阜外文化的傳播。“在阜外,我們遵循生命至上。我們教給年輕醫生,隻會做手術的醫生隻能稱之為技術匠,不能稱為好醫生。知識會過時,但對患者認真嚴謹的態度和為患者服務的精神不會過時,達到這兩個要求才稱得上是好醫生。”牛國棟說。

  作為一名年輕的科室主任,郭媛媛坦言自己的成長,受益於北京阜外對年輕醫生的培養機制。“在我培養期內,專家有時擔任我的手術第一助理,在一旁指導。”

  在雲南阜外,許多像郭媛媛這樣的年輕醫生快速成長,一批高級醫療技術推廣普及:2023年,三四級手術佔比達95.47%,冠狀動脈手術622例,先天性心臟病手術772例……

  “未來,雲南阜外和北京阜外將通過與更多高校搭建平台展開合作,依托優質醫療資源展開科研教學,完善人才服務管理制度,提升人才培養和吸引能力。同時增強人才輸出‘造血’能力,帶動省內各級醫院的臨床診療水平共同進步,落實好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的國家政策。”牛國棟說。

  新聞背景

  目前,我國已確定五批共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覆蓋所有醫療資源薄弱省份。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的數據顯示,項目實施以來,有1400余項診療技術平移至輸入省份,填補了300多項省域醫療技術空白,相關省份跨省就醫人數明顯下降。借鑒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經驗,各省份也在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十四五”期間,國家將支持各地建設120個左右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推動省內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一個城市醫聯體的探索——

  專家問診進社區

  “要多吃一些粗糧,少吃重油重鹽的食物,慎吃海鮮。”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診室內,來自武漢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的副主任醫師操基清正在問診,開具處方的同時,不忘叮囑患者健康飲食。

  62歲的患者王建平連連點頭。因為患有高血壓、偏頭痛、糖尿病等慢性病,王建平需要定期做檢查。“之前我都是去市裡的大醫院看病,現在習慣到這裡來。主要是方便,家門口就能看上三甲醫院的‘專家號’。”王建平說,有了專家問診和指導,自己的基礎病得到穩定控制,一些症狀減輕了不少。

  2017年開始,武漢市中心醫院與江岸區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建“緊密型醫聯體”。每周,武漢市中心醫院都會派出不同科室的5名醫生定期到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一天。

  “我們不僅負責問診,也要帶一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分享一些看病的經驗。”操基清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會不定期組織醫護人員到武漢市中心醫院跟崗學習,通過雙向互動,提高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

  為了讓醫聯體的建設能夠長期穩定發展,武漢市中心醫院還派了一名管理人員常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中心的日常運營。“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地點就在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與中心醫院對接,讓醫聯體內的資源能夠交流暢通。”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江說。

  近年來,武漢市中心醫院將越來越多的醫療資源下沉到醫聯體單位,目前已形成覆蓋38家醫療機構的不同類別醫聯體。其中,武漢市中心醫院首創的智慧化全程血糖管理模式,聯合20余家醫聯體單位開展雙向轉診、落實分級診療,惠及20余萬居民,讓區域慢病健康管理服務實現一體化。

  為了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武漢市中心醫院與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打通信息壁壘,成立“聯合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登錄武漢市中心醫院“雲門診”系統,就可以給患者開檢查單。

  “隻要是武漢市中心醫院能做的檢查,比如CT、DR(數字X線)、B超、心電圖等,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同樣能做。並且患者的信息會即時傳到武漢市中心醫院,由醫生給出診斷結果和就診建議。”朱江介紹,當患者的身體指標出現異常,例如血糖數據過高,系統還會自動報警,醫院也會立即安排相關的醫生進行遠程診療或者問診指導。而一旦發生危險情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可以隨時轉診到武漢市中心醫院。

  “下一步,我們還將在社區中心醫院成立一些老年病的專科診室。基於智慧全程血糖管理中心和分中心建設,完善區域糖尿病防治網絡體系建設,實現醫院與醫聯體單位信息互通,開展糖尿病患者協同規范化管理,也能遠程指導基層糖尿病規范化診療。”朱江說。此外,依托互聯網醫院平台,武漢市中心醫院進一步探索聯合基層醫聯體單位,共同提升院外隨訪管理延伸服務,實現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

  新聞背景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開展醫療聯合體(以下簡稱醫聯體)建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步驟和制度創新。利用三級公立醫院優質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發揮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在設區的市級以上城市,由三級公立醫院或者業務能力較強的醫院牽頭,聯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理院、專業康復機構等,形成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從2019年開始,國家衛生健康委在118個城市開展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城市醫聯體建設加快推進。

  一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發展——

  群眾在家有“醫”靠

  “老王,是不是又忘了來復診開藥啦!自己的健康可不能忽視啊。”上午,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起,正在家裡休息的高橋村村民王輝煌趕緊接了起來,電話那頭是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高橋分院副院長張純棉。

  “哎呀,瞧我這記性!馬上就到,您稍等一會兒。”從門廳裡推出電動車,揣上醫保卡,王輝煌趕往高橋分院。不到10分鐘,王輝煌坐到了門診室中,張純棉已在這裡等候。問近況、觀氣色、測血糖,張純棉說:“血糖控制得不錯,這是這個月的藥,還得繼續吃,記得每月初來復查!”這讓已患5年糖尿病的王輝煌心裡更踏實了。

  “現在鄉鎮衛生院的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看病更方便了!”王輝煌快人快語,道出了沙縣區縣域醫共體建設的突出成效。2017年,原沙縣醫院和沙縣中醫院合並成沙縣總醫院(現沙縣區總醫院)。目前,沙縣區總醫院下轄12個分院(鄉鎮衛生院)、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32個村衛生所,組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承擔全區26萬人的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預防保健等職責。

  “總醫院成立以后,在福建省腫瘤醫院的幫助下成立了腫瘤科,規范提升了醫務能力,同時下派醫務人員支援鄉鎮分院建設,分院力量得到極大加強。”沙縣區總醫院院長謝顯金介紹。張純棉告訴記者,在高橋分院,能診治的疾病種類已經從53種升至80多種,實現了一般的病種就近治療,患者不必再跑到幾十裡外的縣城就診。

  “要不是5年前的醫生下鄉,自己的毛病壓根就不能盡早發現。”王輝煌回憶,2019年夏,高橋分院醫務人員下鄉巡診,自己異常的血糖指標引起了醫務人員的重視。

  縣域醫共體搭建以后,沙縣區總醫院成立了健康管理部,明確了“以基層為重點、預防為主”的健康管理思路。比如,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方面不斷探索,成立高血壓病、2型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結核病四大管理中心,建立總院和基層分院協作分工機制,為慢性病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王輝煌就被納入高橋分院的健康管理名單中。他拿出結算單,“每月一次的復診開藥,除去醫保支付部分,單次開藥費用個人負擔也不重。”

  在高橋分院小樓一層,新開的中醫館人頭攢動,針灸、中藥代煎等各項業務進行得有條不紊。“家門口有了中醫保健,放心也省心!”60多歲的陳阿蘭剛剛做完治療。

  離高橋鎮15公裡的夏茂鎮,夏茂分院副院長鄧盛炳介紹,新建成的血透中心去年8月正式開科,周邊10多名腎病患者再也不用一周三次奔波到區裡透析。“除此以外,我們在2020年就建立了胸痛中心,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處置了8名胸痛患者。”鄧盛炳說。

  “自2017年縣域醫共體建立以來,沙縣區累計將13個醫療衛生重大項目納入區裡為民辦實事項目,總計投入2.38億元、引進17位專業技術人才和108位定向培養人才來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基本實現群眾在家有‘醫’靠。”沙縣區衛健局局長許法水表示。

  新聞背景

  201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在縣域主要組建醫療共同體。重點探索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一體化管理。充分發揮縣級醫院的城鄉紐帶作用和縣域龍頭作用,形成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構建三級聯動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建設,我國已建成縣域醫共體超4000個,在800多個縣級行政區試點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19日 第 19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