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國內

創新,讓中國經濟根深葉茂欣欣向榮

2023年12月11日08:35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讓中國經濟根深葉茂欣欣向榮

   歲末年初,一組最新數據勾勒出國民經濟回升向好的曲線:

   11.3%,這是前10個月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率,這意味著高新技術產業持續成為投資新引擎,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41.7%,這是前三季度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出口的同比增長率,以它們為代表的“新三樣”正在成為我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

   83.2%,這是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這一數據比上半年提高6個百分點,明顯高於去年全年水平……

   數據的背后,是中國經濟涌動的創新活力。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中國經濟運行回升向好,新產業新動能迅速成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創新,讓中國經濟根深葉茂、欣欣向榮。

  新融合賦能產業轉型升級

   制造業的活躍度看企業,企業的活力要看生產線。

   位於江西南昌經開區的一家電器企業的智慧工廠裡,“手臂”靈活、動作精准的工業機器人,活躍在裝配、鈑金、總裝等生產一線﹔車間通道上,智能AGV小車與智能電子倉默契配合,智能調度、精准配送成為現實﹔電子顯示屏上,各類生產數據和產品數據一目了然……

   作為全球最大的空調壓縮機智能工廠之一,這個智慧工廠每天都上演著信息化與自動化互聯互通、深度融合的繁忙景象。為培育新的增長極,企業建設了“大規模定制智能制造系統”,已成為行業智能制造標杆企業。

   “智能機器多了,工人變少了,這就是數智深度融合帶來的效果。”企業負責人介紹,受益於互聯網和供應鏈相協同的高效生產,如今組裝好一台空調壓縮機隻需6秒,而過去則需要26名工人同時操作30分鐘。

   推進新型工業化、構筑新質生產力,離不開新要素、新技術、新模式的集聚,更離不開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科技賦能現代化新興產業體系。

   今年以來,以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牽引,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舉措蹄疾步穩,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增幅明顯,牢牢穩住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特別是數字與實體深度融合,促進現代化產業鏈不斷強化延伸,讓創新力持續鍛造出發展力、競爭力,提升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5G+工業互聯網”項目已達到8000個,已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萬家。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助力千行百業加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持續為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

   “以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實現動力變革和動能轉換。協調有序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無中生有’發展新興產業,‘有中生新’嫁接改造傳統產業,更好推動了產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洪群聯表示。

  新動能彰顯經濟發展活力

   觀察中國經濟,既要著眼“量”的擴張,更要聚焦“質”的提升。

   《關於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發布,《關於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印發……我國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出台了稅收優惠、研發補助、優化服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創新動能持續增強。

   從合肥“聲谷”到武漢“光谷”,從北京建設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到深圳加強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基礎研究平台布局……以創新驅動助推產業集聚,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孕育。

   新質生產力塑造的核心在於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今年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勇於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實現了一系列新突破,釋放出強勁生產動能。

   到今年9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企業總數已突破200萬個,充分發揮了經濟發展新引擎作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4個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中國經濟昂首闊步,步履不停。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部署未來產業……今年以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韌性強的新產業嶄露頭角。

   “前三季度,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2%,其中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1.3%,連續36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說。

  新業態激活消費市場潛能

   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可以帶動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優化升級,尤其能夠促進供給端提質增效和供需更好匹配。

   在群眾高品質生活需求日益提升的當下,四川瀘州江陽區越來越多的新消費場景“火爆出圈”,受到熱捧。

   沿沱江旅游道的特色農家樂雨后春筍般發展,酒城樂園立體廊道讓“橋景”交融,成為文旅“打卡”新地標﹔漁子溪公園植入多元業態,初步形成新消費生態圈﹔董允壩自駕車露營地受到追捧,將露營玩出“花樣”……露營經濟、網紅經濟把“過路客”變成了“過夜客”,讓城市人氣“聚”起來,夜間消費“火”起來。

   今年以來,隨著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舉措落地見效,我國消費加快回暖,住宿餐飲、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表現亮眼,線上與線下、業態與場景的融合發展,不斷激活消費市場新潛能——

   在陝西甘泉縣勞山鄉,果農王周周正在自家的直播間售賣蘋果,隨著可直發全國的縣級物流園的投入運行,今年他家的蘋果快遞到了更遠的地方。

   在湖南長沙,18家網紅自助圖書館24小時開放,定期開展“書香夜市”“夜宿圖書館”等活動,為夜經濟增添了濃郁書香味。

   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83.2%。消費結構中,商品零售線上線下融合發展,1至10月份,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8.4%,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26.7%。

   “消費的智能化、品質化、綠色化,符合消費升級的本身需要,有助於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說。(本報記者 李 慧 魯元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