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務正業”的,正在陸續轉正
左:潘雪和村子裡的女孩一起直播推介苗族銀飾。右:潘雪正在整理銀飾。受訪者供圖
“你的興趣愛好就是你的優勢,你的生活技能就是你的長處。”
隨著年輕人越來越看重生活品質,他們傾向把職業向興趣靠攏,曾經人們眼中的“不務正業”也在陸續轉正。年輕一代,大家善於取悅自己,喜歡為熱愛干杯,渴望更高品質的人生體驗,而旺盛的新需求恰恰催生出新的市場。在這個全新的市場裡,興趣愛好、生活技能、專業知識都可以被發展為職業。這些新職業的出現,也體現了中國青年一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新職業主播”:改變,從一次共情一次分享開始
很多人喜歡看直播,而對李敏來說,帶貨主播這個新職業讓她第一次擁有真正意義上自己的“工作”。
李敏在社交媒體上叫“農村妮”,因為先天性侏儒症,她身高隻有1.2米。今年國慶期間,她發布了一個視頻,視頻中她說,放假了,也想像大家一樣出去玩,可是自己卻做不到,隻能待在家中。她眼中逐漸蓄滿淚水。這樣一個無美顏無濾鏡的朴素視頻,卻很快引發關注。
在屏幕的另一端,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鼓勵她不斷嘗試,出去看看不一樣的風景。她漸漸開朗起來,走出村子,到北京天安門看了升國旗。
在李敏被大家“看到”之前,她一直生活在河北衡水市的農村,平時主要在家料理家務。
由於患有先天性疾病,李敏除了做點家務基本沒有工作過,唯一一次工作經歷是在結婚前,她曾短暫地在一家店裡給員工做飯、打掃衛生。
今年,在日常家務之余,李敏聽人介紹也試著開了直播,並嘗試著帶貨。當時,第一場直播帶貨,李敏隻賣了幾百塊錢,但她很開心。最近接的手工活都是做一個掙0.45元,相比之下帶貨的收入已經超出預期。現在,李敏會在每天下午兩點到5點直播,這3個小時不僅是獨屬於她自己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她能以此獲得收入,貼補家用。
相比之前,李敏覺得“生活更有勁頭了”。或許她自己也沒有想到,一個普通的、之前屢屢找工作碰壁的農村女人,能夠在36歲時找到屬於自己的事業。令她意外的是,並不是所有主播都要光鮮時尚,隻要真心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總能吸引跟自己有類似經歷的人們。“雙11”期間,她進過快手許多直播間學習,發現這些主播本著“好的生活,可以不貴”的經營理念直播,讓更多高性價比的商品走近消費者,也讓許多主播獲得了又一次成長的機會。共情,成了這些直播的一大特色。
無獨有偶。來自貴陽農村的00后籃球“扣將”劉安鑫,作為新職業“村BA”的記錄者,不僅通過短視頻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也讓更多人關注貴州籃球的發展,目前在快手等平台上已經有了不少粉絲。
網友們認為,是互聯網和新職業的涌現,讓更多的平凡人被看到,能夠走出那道門,看到更多的風景,打開嶄新的人生。
年輕人的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新職業”。人社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發布的《短視頻直播生態催生新職業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顯示,短視頻直播生態孕育產生了不少新職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職業變遷、經濟發展的最新方向和趨勢。
在這些新職業之中,有基於電商生態體系誕生的“商業訓練家”﹔基於數字技術需求,能在未來數字經濟體系中起到核心作用的“科技探索者”﹔探索本地生活,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生活造夢家”﹔具有強大商業廣告營銷能力的“廣告運營師”和具有強大內容創作能力的“內容造物師”等。新職業不僅使互聯網營銷師羋姐、互聯網招聘師吉浪浪、房產主播經紀人小影妹妹、文藝主播琵琶疊疊、非遺傳承人郎佳子彧等新職業從業者實現了人生價值,還延伸了產業鏈條,賦能帶動其他產業發展。
“新職業工匠”:網絡直播和平台經濟助非遺重新發光
相似的故事,還在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淑裡村發生著。在這裡,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95后主播潘雪一邊開著直播,一邊將手裡的苗族銀飾介紹給街上絡繹不絕的游客。
雖然現在生意興隆,但很多人想象不到,在2020年疫情期間,村裡的銀飾行業曾進入寒冬。
潘雪的同齡人紛紛到外省去打工,稍微年輕一點的去了外省銀飾加工企業當工人。潘雪和同村的師父感慨,村裡做銀匠的幾乎都是40歲至60歲的工匠,再過10年,可能沒人接班了。
曾經是苗家人引以為傲的手藝不應如此沒落,於是她決定通過直播的方式讓大家了解這項非遺技藝,挽救瀕臨倒閉的銀飾鋪子。
“最初隻有4個人觀看,其中還有我自己的小號。”為了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直播,潘雪煞費苦心。
傳統的苗族銀飾講究“以重為美”“以多為美”“以大為美”,但這並不適合現代年輕人佩戴,於是潘雪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傳統的大吊墜改做成精致的小吊墜。同時,她從日常生活入手,設計制作復古餐具等系列的小銀飾,這些作品受到很多顧客的歡迎。
除此以外,潘雪還通過拍攝有劇情的短視頻為直播間引流。她曾拍過一個視頻,視頻主要介紹了外婆、媽媽、女孩這三代人之間傳承銀手鐲的故事,這也是她自己的故事。潘雪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已經去世的外婆,也想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大家,苗族銀飾並不只是一件裝飾品,還象征著他們精神文化的傳承,亦是情感的紐帶。
像潘雪一樣從事著新職業的年輕人還有很多。他們有的是因為小眾需求而萌發直播創業想法,也有的是“老樹開新枝”,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一度輝煌的傳統技藝遇到了傳承的瓶頸,但伴隨新職業的發展、年輕人對直播等技術的熟練運用,傳統技藝迎來了新的發展之光。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課題組調研的數據顯示,中青年已成為短視頻直播生態新職業的主力軍。其中,18-24歲佔29%,25-34歲佔26%,35-44歲佔25%。新職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新賽道”,正釋放出更多新的就業機遇,成為其事業起步的新平台。“短視頻直播生態下的就業順應了數字化轉型和綠色發展的新潮流,也符合人力資源合理布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成為平台經濟促就業的典型實踐。”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范巍表示。
提升數字技能,新職業的發展突破人類想象力的極限
百度文心一格的AI畫師鄧博認為科技分為“創造”和“突破”兩種,“創造”就是發明,“突破”就是“優化發明”,“我們生活在以‘突破’為主的年代,而當下新職業的這些‘突破’給我們帶來的幸福,其實不比那些‘創造’少”。
比如,讓一位專業畫家在幾分鐘內畫好一幅畫,即使是最厲害的藝術家,也很難做到。但是鄧博借助AI,隻需要通過打開網頁、打出幾個關鍵詞或是說一段話,就能輕鬆地將想象繪制出來。
“有人說這一行的門檻很低,人人都能使用AI作畫,但是它的天花板很高,想要讓AI繪制出一幅令人驚艷的繪畫作品,還是很難的。”鄧博進一步解釋道,想讓AI繪畫,必須先讓它學會識別物體、理解世界。這對人類而言易如反掌,比如我們知道貓有尖尖的耳朵,狗有長長的舌頭,花有漂亮的顏色……然而,計算機無法像人類這樣輕而易舉地捕捉到這些特征。因為計算機擅長的是加、減、乘、除等運算,這種純計算能力並不能讓它直接辨認出草莓。因此,鄧博說,要讓電腦學會“聽懂”他說的話是關鍵,“知道我想表達什麼,知道怎麼把我的話變成圖畫裡的東西,最后還要盡可能好看”。
“記得我在繪制一幅植樹節的海報時,一開始輸入的關鍵詞是‘手捧著一棵小樹苗’‘卡通插畫’,后來發現生成的圖只是簡單把關鍵詞給展現出來了,構圖不算精彩驚艷﹔接著我又嘗試輸入‘地球女神’‘守護綠洲’,結果AI生成的只是一個特別漂亮的女神形象,但並沒有把完整的構圖展現出來。”於是鄧博就想,能否用線稿將人物的描邊勾勒出來,背景的細節也簡單畫一下,再配合“女神守護樹苗”“守護地球”等關鍵詞進行生成。果不其然,配合前期的線稿輸入關鍵詞后,AI就能自動生成帶有人物外貌、空間場景、故事情節等充滿細節色彩的效果圖,還能提高畫面的分辨率,在此基礎上AI生成的圖片絲毫不遜於人類畫師的原創畫作。
鄧博隻需要在AI生成的幾百張圖中,篩選出符合標准的初稿,后期進行二次修改和局部重繪。像所有新技術一樣,在令人驚嘆的同時,AI繪畫從誕生之初就伴隨爭議。除了畫作是否能融入畫師“靈魂”之外,其版權問題引發了更廣泛的爭議。鄧博認為,為了避免AI繪畫造成抄襲問題,需要通過加強法律保護、完善AI技術以及加強社會的正確認識來解決這一問題。在合理引導與監管的前提下,讓AI繪畫成為啟發靈感、輔助創作的工具。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課題組調查表明,有約九成與鄧博年齡相仿的人對數字生態新職業持看好態度,願意嘗試從事新職業。
如今,興趣、技能、知識都能發展為“新職業”。職業也伴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維創新而發生著極為有趣的變化。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職工總數約為4.02億人,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有8400萬人,佔比約兩成。不斷涌現的新職業,不僅為人們提供著發展新機遇、就業新選擇,帶動著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體現著新技術、新需求的發展趨勢,不斷滿足著人們人性化、多元化、精細化的美好生活新需要。
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1158萬人,畢業生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職業因其市場需求興旺、供給相對不足等特征,成為大學生的就業新選擇之一。(記者 牟昊琨 實習生 張金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