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時政

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8問”農民增收——

緊盯“三農”工作強監督抓落實

2023年12月05日08:19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正在收割稻谷的紅河哈尼梯田。 供圖

  農村居民持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去年以來,全省上下全力推動農村居民增收致富,各項工作取得較好成績,但經營淨收入持續增長困難大、勞動力轉移空間變窄、完成目標任務艱巨等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11月29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召開聯組會議,專題詢問《雲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實施情況。8位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在前期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直指農民增收目前存在的問題,省政府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直面問題、應詢作答,進一步明晰下一步工作重點。

  聚焦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多管齊下全力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

  三年行動方案實施以來,雲南省不斷夯實農民經營淨收入、全力擴大工資性收入、積極增加財產淨收入、合理提高轉移淨收入,農業經濟運行平穩,農民收入基礎穩固。

  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關於《雲南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4年)》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顯示,雲南是欠發達省份,1984年,雲南農民收入在全國排名第20位,佔全國平均收入的87%,是與全國平均水平最接近的時間點。2015年至2022年,這一排位一直保持在第28位,佔全國平均比重由72.2%提高到75.2%。三年行動方案明確,2022年至2024年,力爭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由2021年的0.75︰1分別提高到0.77︰1、0.8︰1、0.85︰1以上,年均增速居全國前列。國家統計局核定的數據顯示,2022年,雲南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147元、同比增長6.7%。但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僅提高到0.752︰1,沒有實現既定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這一問題引起省人大常委會調研組的關注。專題詢問現場,蔡勇委員直接發問:“省農業農村廳作為農民增收三年行動的主責和統籌部門,如何推動和確保主要指標的完成?”針對委員的提問,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李琰表示,通過系列措施綜合發力,目前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793元,同比名義增長7.9%,增速高於全國0.3個百分點。接下來,他們將牽頭抓好農村居民持續增收三年行動各項工作落實,重點從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兜底保障,以及盤活利用農村土地、農村閑置住房等資源資產方面發力,讓農民分享更多產業增值收益,增加工資性收入,提高村集體收入和農民財產性收入,全力促進農村居民持續增收。

  杜官本委員認為,雲南生物多樣性豐富,主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的“大食物觀”大有可為,這也可以進一步擴寬農民增收渠道。李琰表示,去年雲南省糧食種植面積6316萬畝,產量是1958萬噸。在不碰耕地紅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林下資源開發利用是一個重要方向。

  聚焦工資性收入增加

  提高就業組織化水平全省推廣永仁“幸福裡”成功經驗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作為促進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增收的主要部門之一,將如何進一步做好組織培訓工作,有效提高工資性收入,不斷縮小與全國的差距?”工資性收入如何增加,是趙剛委員關注的問題。調研中他發現,雲南省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學歷低、技能弱、就業競爭力不強的短板。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劉立志表示,著力提高就業組織化水平、深化產教融合、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是下一步工作的三個發力點。針對外出務工人員,將持續深化勞務協作,擴大組織化輸出規模。比如昭通市和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就簽訂了勞務協議,平均月收入可達8000元至1萬元。

  “怎麼讓更多的農民工在本地打工就業?”臨時提問環節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文榮發問。

  劉立志進一步表示,要解決就地就近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解決市場供需對接不暢的問題,提高就業組織化水平。比如楚雄永仁的“幸福裡”社區,把季節性、零散的用工需求整合起來,提高了組織效率,這就是符合當地產業特點的組織化模式。這一成功經驗將在全省推廣,計劃三年內全省鋪開。

  除了在全省推廣建設“幸福裡”社區,省人社廳還將在每個縣(市、區)至少打造一個標准化規范化的零工市場,提供“一站式”服務。在每個村、每個鄉鎮建立公共就業服務站延伸服務。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提高農民工與市場的對接效率。

  聚焦幫扶政策落實

  惠民惠農補貼直達個人賬戶比重逐年提高

  在調研中,基層普遍反映存在惠農惠民獎補資金不及時不足額、政策落實不全面不到位等問題,直接影響了農民轉移淨收入的增長。“如何確保惠民惠農補貼及時足額兌付至補貼對象?”楊斌委員向省財政廳發問。

  省財政廳廳長王椿元表示,惠農惠民補貼是轉移性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省財政廳主要通過一張清單管制度、一個平台管發放、一個群眾一張卡、全程監督一張網“四個一”,讓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直達群眾手中。逐年確定各級補貼項目清單並公開發布,讓群眾快速便捷了解補貼政策,其中2022年公布60項、2023年公布77項。創建全省統一的“一卡通”管理平台,惠民惠農補貼資金通過平台直接兌付至補貼對象社會保障卡銀行賬戶,實現全流程線上辦理。目前,通過“一卡通”管理平台,已累計發放補貼金額超過358億元,發放人次突破1億。

  惠農財政補貼政策大多是全國統一政策,省裡的補貼政策也主要為中央政策的配套,提高補助范圍和標准難以一步到位。針對這一問題,王椿元表示,省財政廳會同省級相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擴面提標。從雲南省近3年農村居民收入看,惠民惠農補貼金額和佔轉移性淨收入比重逐年提高。

  楊斌委員追問:“目前惠農補貼的到位率是多少?”王椿元表示:“不敢說100%,也應該是90%以上。”

  雲南省幫扶產業項目存在產業同質化嚴重、運營效益偏低、扶貧車間低效、帶農增收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核桃產業作為雲南最大、最重要的林草產業,是雲南省山區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核桃銷售收入大幅下降,個別地方出現了棄種、棄管、棄收的現象……鄭毅委員、王斌委員重點關注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如何解決存在問題,扭轉不利局面?省鄉村振興局局長張曉鳴表示,《關於“四個一批”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的意見》已印發,通過鞏固一批、提升一批、盤活一批、另起爐灶一批“四個一批”推動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加強幫扶產業項目資產管理,促進幫扶產業項目可持續發展。

  省林草局局長萬勇表示,將盡快研究制定出台配套支持措施,全力調動核桃產品生產者、經營者的積極性。

  手記

  把詢問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效

  “問”得到位,讓“如何干”更有方向。此次專題詢問結束后,相關部門表示,將把“問題清單”轉化為“措施清單”,把詢問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效。

  “經過多年實踐,專題詢問已成為雲南省人大監督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今年是本屆省人大常委會履職首年,如何做到‘常問常新’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負責人表示,此次,省人大常委會把開展實地調研、聽取審議報告、進行現場詢問、跟蹤監督等形式銜接、結合起來,形成人大監督工作的“全鏈條”“組合式”監督模式,讓專題詢問更有力度、更有實效。下一步,要不斷探索總結有效方法,持續推動詢問、質詢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和具體化,增強針對性、實效性和互動性,提高“問”與“答”的質量和效果,推動政府相關部門不斷地改進工作、狠抓落實。(宋金艷 瞿姝寧)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