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河口:文旅產業提質助力口岸經濟

河口縣八條半村 金燦 攝
盤王節 陶奕林 攝
巍峨的古炮台遺址、歷史悠久的滇越米軌鐵路、瑤族風情濃郁的盤王小鎮……一步一景,繪就了河口瑤族自治縣文旅融合的山水畫卷。隨著旅游業復蘇,來河口探歷史、賞美景、品美食的游客絡繹不絕。這座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資源豐富、生態宜居的邊境小城人氣飆升。
近年來,河口縣積極搶抓“國門文化形象”工程項目建設機遇,立足邊境游和跨境游,不斷提升文旅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用好“邊”的特色
今年1月8日,河口口岸全面恢復通關業務﹔3月15日,恢復辦理赴越南出境團隊旅游業務。“河口文旅事業發展必須依托區位優勢,不斷增強旅游景區承載力、接待力和品牌力。”河口縣文旅局局長韋榮介紹,“邊”是最大特色,用好“邊”的優勢發揮特色,就是河口旅游事業最大的亮點。
2018年,河口縣以紅河州“國門文化形象”工程項目落地為契機,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壯大基層文化人才隊伍,豐富邊境文化活動。通過舉辦中越跨國春節聯歡晚會、中越詩歌朗誦會、中越“兩國一賽道”國際自行車賽、邊交會等文體經貿交流活動,打造了一批邊境特色文化活動品牌。
同時,河口縣不斷深化與越南老街黨政部門、群團組織間的交流交往,在與老街市結為“國際友好城市”基礎上,橋頭鄉老卡村和苞茅寨村、南溪鎮田房居民小組和龍堡村三坪壩小組與越南相鄰村寨先后結為邊境友好村寨。
打造鄉村旅游項目
在推進文旅事業發展過程中,河口縣將鄉村振興、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等有機結合起來,打造出一批獨具特色的邊境旅游項目。
今年3月18日,“八條半 憶光年”鄉村旅游項目正式運營。該項目以生態宜居邊境旅游度假村為突破口,以環境治理、文旅融合為關鍵抓手,積極打造美麗宜居、產村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邊境幸福村示范項目。“我們村的鄉村旅游項目正式營業后,不僅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村民還可到景區就近務工或者開農家樂,增加了收入。”八條半村民小組長林貴東說。
在邊境旅游發展規劃中,河口縣將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打造成旅游項目新亮點,開發了河口鎮城郊村八條半小組、南溪鎮龍堡村三坪壩小組、橋頭鄉紙廠小組等一批邊境村寨特色旅游線路,成為全縣旅游新熱點。
如今,這批邊境村寨游客絡繹不絕,旅游人數創歷史新高,紅紅火火的鄉村游讓群眾吃上了旅游飯、賺上了旅游錢。
“發展鄉村旅游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要把節日辦到鄉村去,讓城裡人回歸鄉村。”南溪鎮鎮長柳思辰說,節日期間,老百姓還可以銷售自己種養的農特產品,有效促進了群眾增收致富。
凸顯濃郁民族風情
文化是歷史的烙印,是城市發展的精髓和靈魂,更是旅游發展的重要元素。作為瑤族聚集地之一,河口縣以瑤族為主體,結合多民族融合發展縣情,凸顯濃郁的民族風情。
“河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在這場演出中,我們看到了很多非遺項目的傳承創新,這就是河口的韻味。”河口縣非遺傳承人鄧國群參加完今年3月舉行的中(河口)越(老街)非遺文化交流表演實踐活動后說。
在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工作中,河口縣堅持以文化為抓手,不斷強化非遺傳承人及各類人才培訓培養,依托春節、瑤族盤王節、苗族花山節、布依族牛王節等民族傳統節慶,大力推廣本土民族文化,打造河口民族品牌,以文化為基礎提標擴面,推動文旅產業提速增效。
百年前,滇越鐵路為河口帶來了繁榮與生機﹔百年后,中越國際班列、復興號動車貫通21世紀南方絲綢之路﹔在河口老火車站,陳舊的站台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河口起義紀念館裡鏽跡斑斑的文物記錄著那段為自由而戰的歷史﹔海關舊址、郵局舊址、河口對汛督辦舊址,則讓人憶起百舸爭流的繁華……時光變遷,河口故地煥新,口岸文化絢麗多彩,文旅融合成為帶動口岸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饒勇 梁忠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