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江城:鄉村旅游火熱“出圈”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3年06月01日08:38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這天中午,記者在趙珍家的吊腳樓等了她約一盞茶工夫,她才從三四百米外的農家樂匆匆趕來,嘴裡邊說著抱歉的話,邊騰出手切西瓜、沏茶。過了約摸五六分鐘,待她熱情地把家裡的水果、堅果都端上茶桌,才拉拉裙角,笑著和記者交流起來。

55歲的傣家人趙珍身世不簡單,她祖母的弟弟召存信曾連續40年擔任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長,是第一個在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和“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的民族團結誓詞碑上簽名的人,深受雲南各民族群眾尊重和愛戴。

關於召存信的更多資料讀者們可網上自行搜索,在此點到為止,重點還是聊聊趙珍和她們寨子這幾年發展鄉村旅游的事兒。

航拍曼賀井小組及周邊寨子。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航拍曼賀井小組及周邊寨子。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趙珍家在雲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整董鎮整董村曼賀井小組,一個傣家人佔絕大多數的少數民族寨子。

提到傣族,大家肯定會想到潑水節,想到傣家人聚在一起潑水狂歡的熱鬧場景。曼賀井小組不例外,疫情前,每年寨子都辦潑水節,每每此時,大伙聚在廣場潑水狂歡,互祝吉祥健康。鄉村旅游興起后,每年潑水節,游客會從四面八方趕來。加上黨委政府不遺余力地投入人、財、力打造,曼賀井小組的名氣越來越大,來寨子旅游的人越來越多。

怎奈疫情襲來,為響應防控政策,曼賀井小組的潑水節中斷了三年。去年年底,疫情防控政策調整,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雲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成為熱詞,雲南旅游全面復蘇,整董鎮黨委政府經謀劃后,決定在4月13日至16日舉辦潑水節。

趙珍聽到消息,高興得不得了,加班加點對自家農家樂和民宿進行最后完善——她家的農家樂和民宿從2018年起開始打基礎,幾年裡東拼西湊先后投入300多萬元,就等著大干一場。

整董鎮今年潑水節盛況。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整董鎮今年潑水節盛況。江城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4月上旬,潑水節還沒到,寨子裡已涌入不少游客,大伙“躍躍欲試”,准備歡慶中斷了三年的潑水節。本打算潑水節當天農家樂和民宿才開業的趙珍,眼看商機來了,不能“有錢不賺”,和家人商量后,4月10日便開門營業。

“生意好得不得了!”回想潑水節那幾天的場景,趙珍本來稍彎的脊背突然直起來,繪聲繪色地介紹:“那幾天民宿定價300塊,25間房,每天都能住滿。有一家人來了沒地兒住,出到600塊(一間),讓我騰出一間房來。當時房間已訂滿,雖說別人訂的價錢是300塊(一間),隻有600塊一半,但我不能失了誠信。”她介紹生意火爆的同時不忘“夸”一下自己。

再說農家樂。“坐滿能坐70桌,(潑水節)那幾天,每天中午下午加起來能坐100桌,每桌收費380塊,每天毛收入……毛收入……”她抬手在空氣裡算起來。

“三萬八?”記者先她一步算出來。

“對,差不多!”趙珍說這話時,右手食指還在空氣裡上下有力擺動。

趙珍家的民宿。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趙珍家的民宿。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再說趙珍家的其他生意。江城是普洱茶的核心產區,有茶葉面積超過20萬畝,做茶葉生意的人很多,她平日也賣茶。“那幾天茶葉生意也好。”她說。

“我平時沒事還織傣錦,時不時也教寨子裡其他婦女織錦,那幾天光賣傣錦做的包都賣了200多個,還好有存貨,不然都斷貨了。”趙珍認真地說,表情豐富生動。

再說人的狀態。那幾天,趙珍早晨5點就起床,凌晨一兩點才睡,也沒時間午休,連吃飯、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要硬擠。“晚上人累得一挨枕頭就睡著了。”她說:“睡眠質量從來沒那麼好過!”

潑水節那幾天整董鎮確實熱鬧,援引江城縣融媒體中心的報道:“此次潑水節活動整董鎮共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民宿酒店供不應求,特色美食異常火爆。實現旅游收入2000余萬元,有力助推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有效拉動了全鎮經濟增長。”

“怕都不止3萬多人,人山人海的。”趙珍笑著“質疑”該報道。

不管咋樣,潑水節那幾天,包括趙珍在內的曼賀井小組村民確實過了幾天“累並快樂著”的甜日子。

寨子裡全是傣族傳統建筑。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寨子裡全是傣族傳統建筑。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整董鎮潑水節的熱鬧人氣,既有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的因素,更有當地黨委政府數年來接續努力打造的因素。

趙珍回憶,十多年前,村寨裡的路都是土路,房子多是以叉叉房和茅草房為主,居住環境總結下來就是:“晴天灰滿桌,雨天泥裹腳,糞草堆牆角,臟水遍地潑”。

幾年前,江城縣把少數民族村寨建設和鄉村旅游結合,外修“容貌”,內通“經絡”,對寨子每家每戶的傣家吊腳樓進行修復保護,並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實現了村庄道路硬化、廁所衛生化、垃圾糞便處理無害化,構建起“寨在林中、人在綠中”的居住環境。

環境提升了,沒文化底蘊還是留不住游客。當地黨委政府鼓勵村寨的文化傳承能人帶徒傳藝,每年開展數次包括織傣錦、武術、傣語、竹編等傳習活動,並組織個人、集體參加村、鎮級的民間藝術、手工藝比賽等,同時開展文化示范戶的創建工作。2017年,曼賀井小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的稱號。

文化跟上了,寨子的鄉村旅游逐漸熱起來。疫情前,每逢周末或節假日,一輛輛載滿游客的大巴車、小轎車、越野車便駛入這個風景秀美的傣族寨子。從那時開始,趙珍便籌劃著要開農家樂建民宿。

今年潑水節過后,游客人數降了下來,趙珍擔心民宿生意下滑,把價格調到每間168元。讓她沒想到的是,一個多月來,民宿每天依然能住滿。農家樂生意也不錯,每天仍有五六桌。“終於不用每天像打了雞血一樣忙活了。”她頗為“凡爾賽”地說。

趙珍在織傣錦。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趙珍在織傣錦。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末了,記者想拍幾張照片,趙珍想都沒想,坐在一台老式織布機前,一雙手來回倒騰著織傣錦,織布機隨之“哐哐”地響。“這樣可以嗎!”她一邊操作還一邊問。

趙珍說自己真的喜歡織傣錦,她有個打算,等忙完這陣兒,想成立一家傣錦合作社,讓寨子裡更多婦女參與進來,把傣錦這項技藝傳承好,也帶動更多人致富。“這個想法我想了好幾年了。”她說。

地處中、老、越三國交界的江城縣,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80%還多,有著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發展鄉村旅游的優勢明顯。不止曼賀井小組,很多民族村寨今年以來也“卷”了起來,比資源、比人氣、比收入,發力發展鄉村旅游。

“隻要我們把資源、文化、市場等優勢利用好,鄉村旅游一定能成為鄉村振興非常有效的途徑。”江城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