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走近曹操高陵,那是梟雄的歸宿

2023年05月09日08:3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近曹操高陵,那是梟雄的歸宿

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這個普通的豫北農村,又一次熱鬧了起來。

——————————

4月29日,備受矚目的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開館,包括“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石牌在內的500余件(套)文物向公眾展出。繼14年前發現曹操墓的消息震驚全國之后,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這個普通的豫北農村,又一次熱鬧了起來。

西高穴村位於漳河南岸。漳河兩岸都屬於古鄴城的郊外,故而這一帶常有關於曹操墓的傳說,其中尤以“七十二疑塚”影響最大。從宋代開始,就有曹操臨終前遺命在漳河之上修建七十二座疑塚的傳說。《三國演義》也持此說,其影響之大,幾乎讓此說坐實,也進一步強化了曹操狡詐多疑的性格特征。

所謂“七十二疑塚”,分布在今河北磁縣城南和西南、漳河與滏陽河之間的平原和西崗一帶。20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京漢鐵路的修建,這裡的墓葬遭大量盜掘。到了1980年,該地區已發現古墓100余座,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它們都屬於東魏、北齊時期貴族墓葬,包括東魏茹茹公主墓、北齊蘭陵王墓等,與曹操毫無關聯,“七十二疑塚”之說不攻自破。

實際上,關於曹操墓的規制和位置,史料記載十分清晰。因為曹操在生前就對自己的身后事有過兩次細致安排。

一次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頒布了一條《終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這是曹操預感自己年壽將盡,提前安排了自己的喪葬事宜,選擇西門豹祠西原上為自己的陵墓,並提出了“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薄葬要求。

二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臨終之前,曹操又下了一封《遺令》,其中對喪葬要求如下:“斂以時服,葬於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

《遺令》要求以隨身所穿的衣著入葬,不得隨葬金玉珍寶。這是曹操薄葬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中國喪葬制度由兩漢厚葬轉入魏晉薄葬的一個重要分界點。魏晉以降,帝王陵墓皆承此制。

據《三國志》載,曹操去世后,於當年二月丁卯日葬於鄴城郊外的高陵。高陵的位置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比較清晰,唐太宗東征高麗時,曾前往高陵祭祀曹操,並寫下《祭魏太祖文》。唐人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也明確記載了西門豹祠、魏武帝西陵在鄴縣以西的位置。今安陽縣安豐鄉北豐村東107國道旁存有一處西門豹祠遺址,在它以西7.5公裡,正是西高穴村。

1998年,在西高穴村西發現了一塊十六國后趙官員魯潛的墓志,魯潛墓志中提到了曹操墓位置的關鍵信息——“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魯潛去世距離曹操下葬僅125年,其內容可信度應較高。曹操墓在西高穴村一帶的可能性又大為增加了。

2006年,西高穴村村民在村裡發現一處盜洞,這一消息被正在固岸墓地進行考古發掘的領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偉斌得知。潘偉斌來到西高穴村實地調查,初步判斷是東漢晚期王侯級別的大墓,已遭盜墓賊洗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此向上級單位提出了搶救性發掘的申請,但因種種原因未獲批復。2007年,西高穴大墓再次被盜,公安機關抓獲了一批盜墓賊,從他們手中收繳了被盜的3塊畫像石殘塊,經過比對,剛好能夠拼成一塊,具備東漢畫像石的特征。2008年11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西高穴大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2008年至2009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安陽縣文化局等單位聯合對西高穴大墓進行發掘清理,共發現兩座墓葬,編號M1、M2。兩墓相距40米。M1位於M2北部,盜擾嚴重,僅出土一把鐵劍,推測為M2的附葬墓。M2即為此后認定的曹操墓。

M2被發現時已經被多次盜擾,墓室損壞嚴重,尤其是后室頂部發現了兩個盜洞,墓頂遭到破壞,大量文物也被洗劫。曹操倡導薄葬,本意是防備盜掘,但沒料到千百年后,他的墓葬仍然被多次“光顧”,無法自保。

考古工作者在墓室中發現了大量遺骨殘塊,包括人的頭骨、股骨、肋骨、盆骨、趾骨等,由於多次被盜,人骨架破損較嚴重,而且被移離原始位置。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網絡上謠傳稱墓中發現了孩童的骨骼,並據此衍生出流傳甚廣的“發現了曹操小時候尸體”的段子。

事實上,墓中的遺骨經整理分析后,屬於3個個體,其中一名60歲左右的男性,兩名20歲左右和50歲左右的女性,並沒有所謂的孩童尸骨。男性頭骨年齡與曹操去世時66歲的年齡相近,女性或為其妻妾,只是身份不明,且與其正妻武宣卞皇后70歲去世的記載有所偏差。

M2雖然經過多次盜擾,但還是出土了約400件文物,包括陶制明器、鐵甲、鐵劍、玉珠、刻銘石牌等。相比那些富麗堂皇的漢代諸侯王墓,這座同等級墓葬中出土的文物略顯寒酸。陪葬器皿以陶器為主,即便是金銀器也是比較小型的飾品,以往帝王陵墓常見的玉圭、玉璧,也為石圭、石璧所代替。而這正是曹操力行薄葬的佐証。

M2出土陪葬品中最為特別的是一組有銘文刻字的石牌,共有62塊之多,有的呈圭形,有的呈六邊形。此類石牌在此前的同時期墓葬中未見出土,因而在發現之后引起了不小的質疑。尤其是其中部分石牌銘文出現“魏武王”的字樣,如“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直接將墓主人身份指向了魏武王曹操身上,它們也成為反對者猛烈攻擊的對象。

然而,隨著2015年洛陽西朱村曹魏大墓的發現,由石牌引發的爭議已經煙消雲散。因為在西朱村大墓中,發現了更多銘文石牌,其制式、大小、內容、書寫和語言風格等都與曹操墓出土石牌相似。專家認為,這種石牌功能類似於遣冊,是隨葬品的“標簽”,可能是曹魏皇室特有的一種喪葬制度。

M2中的隨葬品大多不存,但“標簽”上的文字為我們還原了墓葬的原貌、提供了墓主人的關鍵信息。比如,一塊石牌有“香囊卅雙”字樣,這和曹操生前常用香的記載吻合﹔一件由公安機關追繳回的出土文物石枕,其上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字樣,這與史書中曹操患有頭風病、需要治療頭頸的記載相符。

安陽西高穴M2的墓主人從種種跡象都指向了曹操,在發掘之后,它以“曹操高陵”的身份陸續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10年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對曹操高陵周邊進行了大范圍的考古調查、勘探和部分發掘工作,發現了陵園、陪葬墓、疑似晚期守陵戶建筑等重要遺跡。據報道,這些考古新材料將於年內出版的學術專著《魂歸鄴西:曹操高陵研究》一書中披露。

考古工作者對曹操高陵的探索和研究仍在繼續。不過,這不妨礙我們站在漳河之畔的鄉野之間,追思這位充滿傳奇的歷史人物。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開放后,每個人都可以走近這座大墓,“遇見”自己心中的曹操,構想一個屬於自己的三國時代。(成長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