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漢代如何治理西南邊疆?雲南河伯所遺址上新

2023年03月25日16:5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河泊所遺址出土有字簡牘。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河泊所遺址出土有字簡牘。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人民網昆明3月25日電 (劉怡)據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經初步清洗、紅外掃描,確認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出土簡牘共1萬多片,其中2000多片寫有文字,該批簡牘對了解漢代對西南地區進行有效治理和開發提供了新証據,目前簡牘釋讀已取得初步進展。

河泊所遺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上蒜鎮河泊所村,在滇池東南岸,距出土“滇王之印”的石寨山古墓群約1千米,是古滇文化的核心居址區。2022年9月,該遺址上榜“考古中國”重大項目。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河泊所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蔣志龍介紹,2021年以來,河泊所遺址揭露出主體為兩漢時期的文化堆積,陸續出土了包括“益州太守章”在內的大量封泥、“滇池以亭行”在內的一批有字和無字簡牘、大型建筑基址和豐富器物。新發現表明漢代中央政府已對雲南行使治權,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增添了重要考古實証。

“雲南晉寧河泊所遺址漢代簡牘的出土,是我國簡牘發現史上的一件大事。”武漢大學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表示其團隊對河泊所遺址簡牘進行了初步整理、解讀,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陳偉介紹,簡牘中目前辨認出滇池、俞元、收靡、谷昌、秦臧等十二個益州郡屬縣﹔出現“滇國”“滇相”“滇丞”“滇廷”等記述,與石寨山墓地出土的“滇王之印”以及同在河泊所遺址出土“滇國相印”相印証,顯示在益州郡建立后,漢朝在滇王國設相及其佐吏,用特別形式對西南進行治理。

此外,經過對幾件記有紀年和年號的簡牘分析,專家判斷河泊所簡牘大致屬於兩漢時期﹔有多件戶版(戶籍)帶有東漢戶口簡的特征,表明當時漢朝在益州郡已推行編戶齊民制度﹔記載了《論語》片段的兩件殘片則表明了儒家思想已在西南流傳﹔通過對“滇池以亭行”文書簡牘釋讀,分析出土地河泊所遺址極可能就是當時滇池縣所在地。

陳偉表示,這批簡牘內容豐富,包括有文告、往來文書、司法文書、戶版、名籍、書信和典籍,涉及政區建置、職官制度、賦役制度、司法制度、民族關系、交通狀況等,通過簡牘記載可以看到,益州郡縣建置之后,漢朝將文書、職官、戶口、賦役、法律制度系統地擴展到當地,同時還傳播儒家典籍及其代表的主流思想,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意義,是漢代設立益州郡,對西南地區進行有效治理、開發的重要見証。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